也。小儿痘疮尤多。以上疫证。不明治法。咸委劫
运。良可伤悼。大率瘟疫痘疹。古昔无传。不得圣言折衷。是以堕落叔和坑堑。曾不
若俗见摸索病状。反可顾名思义也。昌幸微窥仲景一斑。其平脉篇中云。寸口脉
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
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虚微。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
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
郁。脏气相熏。口烂蚀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
凝不流。若胃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
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微厥。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
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
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凡二百六十九字。阐发奥理。全非
伤寒所有事。乃论疫邪从入之门。变病之总。所谓赤文绿字。开天辟地之宝符。人
自不识耳。篇中大意。谓人之鼻气通于天。故阳中雾露之邪者。为清邪从鼻息而
上入于阳。入则发热头痛项强颈挛。正与俗称大头瘟虾蟆瘟之说符也。人之口
气通于地。故阴中水土之邪者。为饮食浊味。从口舌而下。入于阴。入则其人必先
内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清便下重。脐筑湫痛。正与俗称绞肠瘟软脚瘟之说符
也。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故中焦受邪。因而不治。中
焦不治。则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其酿变即见中焦。俗称瓜瓤瘟疙瘩瘟
等证。则又阳毒痈脓。阴毒遍身青紫之类也。此三焦定位之邪也。若三焦邪混为
一。内外不通。脏气熏蒸。上焦怫郁。则口烂蚀龈。卫气前通者。因热作使。游行经络
脏腑。则为痈脓。营气前通者。因名客邪。嚏出声 咽塞。热拥不行。则下血如豚肝。
然以营卫渐通。故非危候。若上焦之阳。下焦之阴两不相接。则脾气于中。难以独
运。斯五液注下。下焦不阖。而命难全矣。伤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
身之侧。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则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上焦为清阳。故清邪从之
上入。下焦为浊阴。故浊邪从之下入。中焦为阴阳交界。凡清浊之邪。必从此区分。
甚者三焦相溷。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故声 咽塞。口烂蚀龈者。亦复下血如
豚肝。非定中上不及下。中下不及上也。伤寒邪在外廓。故一表即散。疫邪行在中
道。故表之不散。伤寒邪入胃腑。则腹满便坚。故可攻下。疫邪在三焦。散漫不收下
之复合。此与治伤寒表里诸法。有何干涉。奈何千年愦愦。试折衷以圣言。从前谬
迷。不涣然冰释哉。治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
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
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营卫既通。乘势追拔。勿使潜滋。或问春夏秋蒸
气成疫。岂冬温独非疫耶。余曰。冬月过温。肾气不藏。感而成病。正与不藏精之春
温无异。计此时有春无冬。三气即得交蒸成疫。然遇朔风骤发。则蒸气化为乌有
矣。是以西北土高地燥。即春夏气难上升。何况冬月之凝冱。东南土地卑湿。为雾
露之区。蛇龙之窟。其温热之气。得风以播之。尚有可耐。设旦暮无风。水中之鱼。衣
中之虱。且为飞扬况于人乎。蒸气中原杂诸秽。益以病气死气。无分老少。触之即
同一病状矣。此时朔风了不可得。故其气转积转暴。虽有熏风。但能送热。不能解
凉。盛世所谓解愠阜财者。在兵荒反有注邪布秽之事矣。叔和以夏应大热而反
大寒为疫。讵知大寒。正疫气消弭之候乎。故疫邪炽甚。惟有北方。始能消受。诗恶
人。思欲投畀有北。以熄其焰。析义精矣。



<目录>卷四・疫病方论

<篇名>疾病方一十六道

属性:\x达原饮 柴胡清燥汤 茵陈蒿汤\x
\x瓜蒂散 举斑汤 桃仁承气汤\x
\x犀角地黄汤 清燥养营汤 栝贝养营汤\x
\x槟榔顺气汤 普济消毒散 荆防败毒散\x
\x生犀饮 人中黄丸 清热解毒汤\x
\x人中黄散\x(方俱见前)



<目录>卷四・疫病方论\疾病方一十六道

<篇名>附集方一十六道

属性:\x既济解毒汤\x
黄芩(一钱酒炒) 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