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而数。昼夜皆热。日
晡益甚。头疼身痛。不可用辛热药汗之。又不可下。宜用达原饮。以透膜原之邪为
当也。若见各经。加入引各经药。不可执滞。感之轻者。舌苔亦薄。脉亦不甚数。如此
者。必从汗解。如不能得汗。邪气盘错于膜原。表里不相通达。未可强汗。衣被逼汗。
汤火劫汗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粉渍。药后反从内陷。舌根先黄。渐至中央。此邪
渐入胃也。前方用大黄下之。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
白虎汤证也。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证。此邪已入胃。乃承气汤证也。有两三日即
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厌厌聂聂。至五六日。陡然势张
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故曰邪与元气。不两立
也。倘有他病久亏。适又感邪。能感而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淹留日久。
愈沉愈伏。因误进参、 。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
\x达原饮\x
槟榔(二钱) 草果(五分) 浓朴(一钱)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上七味。以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解者。有从自汗盗汗不解者。有无汗竟全归胃者。有自汗淋
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而解者。有胃气壅抑。必从下而得战汗解者。有汗解未尽。
越三四日前热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复热发出斑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
证急。虽有斑不愈者。此虽传变不常。要亦为常变也。又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
使内。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淋塞。少腹胀满。至夜发热。以导赤
五苓散之类。分毫不效。与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女子经水适来适断。失血
崩带。及心痛疝气。痰火喘哮。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洼处受之。此妙喻
也。要之新疫而来旧病。但治其疫。他病自已也。
疫发一二日。舌上苔白如粉。早服达原饮一服。午后舌色变黄。随见胸膈满痛。大
渴烦燥。此伏邪之毒传里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热稍减。傍晚复加躁烦。发热通
舌变黑。刺生。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合瘀胃。急投承气汤。抵暮大下。至夜半热
退。次早苔刺如失。一日有此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故传变亦速。用
药不得不紧。设用缓剂。必无救矣。每见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类也。
疫病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邪尚在膜原。宜达原饮。若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
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耳。邪入胃者。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夺邪之能。
徒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反变细小。倘认阳证阴脉。妄言不治。因见脉微。复
不敢下。逡巡死耳。当此之际。惟急投承气汤。庶可救也。
疫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法也。至于传变。出表入里。表里分传。俱未可定。医见有
表有里。乃引经论。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谬也。尝见大剂麻黄。一毫无汗。转加
烦热者何耶。盖发汗者。以邪气在表。故用表药。即得宣其气而使之出也。今邪在
里。里气结滞。阳气不得即达于表。即四肢未免微厥。又安能气势蒸蒸而达乎外。
譬之水注。闭其后窍。则前窍不得涓滴。与此欲汗之义相类。故必承气解其里。里
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汗而解者。其义可知也。设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
思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而里已无滞也。再与白虎汤。则余热复得清散。外即蒸
蒸汗解。仍此意也。若下后脉空而数。按之豁然如无。宜白虎加人参汤。覆杯即汗
解。下后脉数而浮。原当汗解。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反复数下。
致血液枯。正气微故也。用白虎加人参汤。以凉解中外。鼓舞元气。开泄腠理。即得
汗而解也。里证脉沉而数。当下之。下之当得汗解。脉改浮矣。今不得汗。二三日脉
更沉者。膜原之邪。仍瘀到胃也。更宜下之。或脉浮即与白虎汤。里证下后。热退身
凉。越几日复热者。非关饮食劳复。乃膜原之余邪复聚。医者不知。每归咎于病者
误也。仍下之为当。但制剂宜轻耳。
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反热减。四肢时厥。欲得被近火。此阳气伏也。既下厥
回。脉大而数。舌上生津。不思水饮。此里邪去而郁阳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汤。去栝
蒌根、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泄之。
\x柴胡清燥汤\x
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竹心 灯心 栝蒌根
知母 柴胡
上九味。水煎温服。
温病下后。二三日舌上复生苔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苔刺虽去。而烦热未除。更下
之。热渴已减。日后更复热复苔者。更下之。不以数计。总之有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