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昧者以为劳瘵。不
知火载血上。非真阴亏损。而为虚劳者比也。宜四物去芎、芍。黄连解毒去黄柏。二
陈以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麦冬、五味以敛之。自愈。或黄连香薷饮亦可。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暑疮

属性:暑热之时。有遍身发泡。如碗如杯。如桃如李。晶莹脆薄。中含臭水。此湿热之水。泛
于肌表也。黄连、香薷及解毒汤。重者内实便秘。口疳臭秽。凉膈散、承气汤选用。外
以鲜莲花瓣贴疮上。周时平复。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暑痿

属性:膏粱富贵之人。暑月阳事痿顿。医以温热进之。误也。湿热交蒸。石金渗润。草木流
膏。精神亏乏之人。时令应之。金风一鼓。万类肃然。宜黄连解毒合生脉散。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绞肠沙

属性:夏月不头痛发热。但觉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胀痞不能屈伸。医疑生冷过多。执
为阴证。不知皆暑火流注脏腑。故先小腹痛。遍及心腹。宜六和汤清解之。或四苓
加香薷、木瓜、紫苏、半夏之类和散之。或正气散。或二陈加浓朴炒栀。或炒盐和滚
汤探吐痰涎。大抵此证以吐法为上。若用热药。去生远矣。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霍乱

属性:暑气入腹。恶心腹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此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所泻
者皆五脏之精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汤。利小便。清暑火。甚者桂苓甘露。
此证有夹食积者。医用下之误矣。不知精液暴涸。元气顿伤。当立止之为上。按云
止者。非通因塞用之谓也。分阴阳。去暑气。则吐利自止矣。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干霍乱

属性:更有吐泻无物。亦有上下关闭。竟不吐泻者。为干霍乱。惟心腹绞痛。令人立毙。急
以炒盐汤或二陈汤探吐之。通则可救。即定后周时。勿进粒米。得食复发。慎之慎
之。集论曰。中暑一证。不过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补真气而已。即脉来虚弱。重者伏
匿。喘促逆冷。卒然昏晕。不可用温。此热伤阴气。用温则助阳耗阴。且冬月脉浮紧
浮缓。分中风伤寒。夏月弦紧伤风。弦缓中暑。表疏自汗则脉缓。表致无汗则脉紧
耳。世俗不明。曰夏月阴气在内。大顺为必用之药。夫阴非寒也。阳外而阴内耳。丹
溪云。伏阴在内。阴字有虚之义。作阴冷则误矣。火令之时。烁石流金。何阴冷之有。
孙真人用生脉散。气虚可知也。古人用大顺。非谓伏阴。本治冰果所伤。冷香饮子。
治阳气大虚。多欲厥逆。浆水散治汗多亡阳。脉微欲绝。其余不过清暑益气汤。消
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饮之类足矣。
薛氏曰。若中 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为主。先哲多用姜、桂、附子。或云 字当
作暑字看。然何不竟用暑字。而滋后人之惑耶。
周禹载曰,薛氏本东垣大顺散而有此说。其乖谬不可胜言。草菅人命。难逃作俑之罪。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服药总法

属性:伤寒伤暑。温凉诸证。皆邪气欺正气也。用药如对敌。药入则邪渐退。药力尽则邪
复炽。必一服周时。即详势诊脉。药对则日夜连进三五服。以邪退病安为主。此法
惟张长沙伤寒论。孙思邈千金方中载之。孙云。夏月日五夜三服。冬月日三夜五
服。必期病退而后止。如御敌者。愈驱逐愈加精锐。荡平而后班师。此万全之胜算
也。自宋以后不传。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予用此法。屡获神效。



<目录>卷三・暑病方论

<篇名>李东垣暑伤胃气论

属性: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
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
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
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
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利
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
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
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内经云。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
身热自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