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将发未发之时乎。但兼外感者。必先头痛。或恶寒而后热不已。
此新邪引出旧邪来也。或往来寒热。头痛而呕。稍愈后浑身壮热为病者。此正气
又虚。伏发更重也。总之无外证者。以黄芩汤为主治。兼外感者。必加柴胡。或以本
经药轻解。必无发汗之理。故仲景云。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谓误用辛热之
药。既辛散以劫其阴。复增热以助其阳。遂使热更炽。脉俱浮。有如此之危证也。以
及误下误火。严加戒谕者。舍黄芩汤别无治法也。



<目录>卷一・温病方论

<篇名>温热病脉论

属性:温病热病之脉。或见浮紧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于外。热邪结于内。故其
脉外绷急而内洪盛也。或不识脉形。但见弦脉。便呼为紧而妄治之。盖脉之盛而
有力者。每每兼弦。岂可错认为紧而误以为寒乎。夫温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
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诚由怫郁在内故也。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
感于风寒。否则非温热病。自是非时暴寒耳。
温热病亦有先见表证。而后见里证者。盖怫郁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之时。若不用
辛凉发散。则邪不得外泄。遂还里而成可攻之证。非如伤寒从表而始也。或有不
悟此理。乃于春夏温热病而求浮紧之脉。不亦疏乎。



<目录>卷一・温病方论

<篇名>温病方五道

属性:\x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甘草汤 桔梗汤 黄连阿胶汤\x(方俱见前)



<目录>卷一・温病方论\温病方五道

<篇名>附集方二十九道

属性:\x小承气汤\x
大黄(四两去皮) 浓朴(二两炙)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x大承气汤\x
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芒硝(三两) 浓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
微火一二沸。温再服。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四两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x大柴胡汤\x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酒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x双解散\x
麻黄(去节) 防风 当归 川芎 薄荷 芍药 连翘 大黄(酒洗)
芒硝(各半两) 石膏(碎) 黄芩(酒洗) 桔梗(各一两) 荆芥 山栀 白术(姜汁拌生用)
甘草(各二两炙) 滑石(三两)
上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温服。
\x小柴胡汤\x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八两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栀子豉汤\x
栀子(十四枚擘生用)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x益元散\x
桂林滑石(六两) 生甘草(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水或新汲水调服。取汗加香豉、薄荷。安神加朱砂。止泄加炮姜。消斑加青黛。
\x凉膈散\x
连翘 栀子 薄荷 黄芩 大黄(各五钱酒洗) 芒硝(二钱半) 甘草(一两半炙)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滓。入白蜜一匙。微煎温服。一方无薄荷。加芍药、大枣、葱白。
\x葛根葱白汤\x
葛根 芍药 知母(各一钱半) 川芎(二钱) 生姜(二片) 葱白(五寸连须)
上六味。水煎温服。 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枣。名增损葛根葱白汤。治感冒风寒头痛。
\x三黄石膏汤\x
黄连(酒洗) 黄芩(酒洗) 黄柏(各二钱酒洗) 石膏(五钱碎)
麻黄(一钱去节泡) 栀子(二十枚碎) 香豉(一合) 生姜(二片) 葱白(三茎)
上用地浆水澄清煎服。半日许不得汗解。再服。
如脉数便闭。上气喘急。舌卷囊缩者。去麻黄、香豉。加大黄、芒硝。捶法加细茶一撮。
\x葶苈苦酒汤\x
葶苈(三钱研捣取汁) 苦酒(三合即米醋) 生艾汁(一合如无干艾浸捣)
上水煎作三服。探吐取汗。
\x黄连解毒汤\x
黄连(酒洗) 黄芩(酒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