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欲眠睡者。热
聚于胆也。目合则汗者。少阳少血。虚则不与阳和。寐属阴。故盗汗出也。
周注。温气发出。乃至三阳皆病。其邪热溷实。不言可知。故其脉浮大也。忆邪伏
少阴时。则尺脉亦已大。今因由内发外。由下达上。而浮大见于关以上。故曰上
关上也。邪虽上见阳位。少阴之源未靖。则欲眠尚显本证。而目合则汗。即为盗
汗。又显少阳本证。何以独见少阳。因母虚子亦虚。而少阴邪火与少阳相火。同
升燔灼也。所以稍异热病者。但目合则汗。不似热病之大汗不止也。然何以不
言太阳阳明二经证。以浮为太阳经脉。大为阳明经脉也。治法当以小柴胡去人参、姜、半。加芍药为主。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
弱。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周注。于伏气之时。见伏气之病。而脉得微弱。则是少阴脉也。其人肾气虚者。不
及于阳。而即发于阴。以少阴脉本循喉也。故将发必咽痛。至发后则痛极似伤
矣。岂可认为痹证。而误治耶。然咽痛势已发于上。殊不知肾司开阖。阴热上升。
岂遂尽泄。故必疾趋后阴。而下利可预知也。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周注。伏气发出少阴之经。必咽痛者。不必言矣。先与甘草汤。以缓其上升之势。
更与桔梗汤。以开其怫郁之邪。亦不必言矣。但伏气为重证。少阴为至虚。仲景
轻轻先试。不用黄芩本汤者。夫岂无故。以才发少阴。止见咽痛。无胸满心烦等
症也。无下利呕渴等症也。欲用他药。从何入手。故二三日间。姑就咽痛。连举二
汤。使服之痛止。则少阴之邪。先已去其大半。后有证见。随之投药。此圣人明示不可妄治之道也。
\x甘草汤\x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周注。少阴之脉循喉咙。邪热客之。能无痛乎。正挟少阴之火上升也。主甘草者。
甘能治热火也。
\x桔梗汤\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周注。设服前汤而不除。非药之不胜病也。正以少阴之火挟邪上攻。则并其母
亦病。故加桔梗开之。而自无不愈矣。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周注。伏邪未发。津液先已暗耗。今得之二三日以上。虽阴火不升。未见咽痛等
证。而心烦不卧。已知阴血消耗。故令芩、连祛热。胶、芍滋阴。两得之矣。
\x黄连阿胶汤\x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入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周注。里热当祛之。内燥须滋之。然滋之而即得其润。祛之而适涤其热。惟圣人
合宜也。心烦故主黄连。佐以黄芩。则肺胃之邪俱清。然热甚以消少阴之水。水
源既燥。津液有不匮乏者乎。鸡子黄、阿胶。深益血分之味。以滋其阴。连、芩得此。
功莫大焉。况加芍药以敛消烁之心气。兼以入肝。遂使烦者不烦。不卧者卧矣。



<目录>卷一・温病方论

<篇名>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属性:凡温病发。必渴而烦扰。胁满口苦。恶热而不恶寒。明系自内发出。更无表证。虽经
络不同。必先少阳。以春行风木之令也。
一法。少阳阳明合病。里证多者。承气汤。
一法。三阳合病。大柴胡汤。或双解散。
一法。若少阳经有客邪而发。脉弦两额旁痛。寒热口苦。宜小柴胡去人参、姜、半。加
栝蒌根。有呕者但去人参。
一法。脉微紧。兼恶寒头痛。宜栀子豉汤。或益元散加葱、豉、薄荷。热甚凉膈散。去大黄、朴硝。加葱、豉。
一法。头痛如破。暴感外邪。宜葛根葱白汤。散邪后。用黄芩汤。
一法。脉洪大而数。外热谵语。热在三焦也。三黄石膏汤。
一法。凡应下证。下后热不去。或暂解复热。再下之。
一法。下后热不止。脉涩咽痛。胸满多汗。热伤血分也。葶苈苦酒汤吐之。
一法。里热已甚。阳邪怫郁。作战而不能汗出。虽下证未全者。宜凉膈散。
一法。腹满烦渴。脉沉实者。三承气汤选用。势剧者。合黄连解毒汤。



<目录>卷一・温病方论\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篇名>附风温

属性:一法。倘温病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风温。必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痛口苦。
但微恶寒者。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先撤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