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客问曰∶痘之顺症,可以不药,我知
之矣。痘之险症,可以不用药乎?余曰∶若纯用凉药以治险症,但见治毙,未见治愈也。客
猛然省悟而去。
四忌吞服医家小丸。近代痘师所带小丸总是巴豆丸,彼以为痘是胎毒,巴豆下行,自必
可以泻去之,岂知中虚下陷,性命休矣!小丸数粒,断非温补气血之药,即抱龙、牛黄等丸
,亦与痘症大有妨碍,是以最不可误服。亲友处受此害者甚多。目击心伤。故特表而出之耳
。至于前人所制人牙散、独圣散、鸡冠血、桑虫之类,逼毒外出,旋即收陷,皆非正理,何
曾见其治愈一人!断不可用。



<目录>卷十\小儿科痘症

<篇名>发热

属性:痘者,胎中之阴毒也,必赖阳气以成之。小儿出痘大约发热三日,肌肉松透,然后能见
点苗齐,热退乃真阳内伏,交会于阴。复发热三日,是运水到苗,以成清浆,浆足热退,及
至养浆,真阳外出,发热三日,化毒以成脓,脓成热退而阳伏。毒既化脓,又必发热蒸干,
方能结痂。痂落后真阳外出,蒸化斑点,谓之烧斑。倘有黑斑,乃是火衰,并非因吃盐酱之
故,所谓痘禀于阴而成于阳也。如此,治痘之法,始终当以补气血扶阳气为第一义,用药以
温补少加发散为首务。否则,气不足则痘顶不起,火不足则浆不稠,且恐厥逆腹痛,阴寒起
而坏症作矣。
或问曰∶痘宜温补,此理甚明,若兼发散,岂不伤气?不知纯用散药,汗多则伤气,少
加发散药于温补药中,则血脉疏通,痘疮易出,无壅滞之患,受解散之功。所以古方补中益
气汤内有升麻、柴胡,大温中饮内有麻黄,温中补气尚用散药,可见古人用心之妙。痘之初
出,是断不可减去散药者也。
或又问曰∶痘宜温补兼散,此理已明。后开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此二方重用附、桂
,并无散药,兼用龙骨、粟壳收涩之药,其义何取?不知温补兼散,乃治寻常痘疮之法。更
有一种小儿发热一二日,即遍身出痘,古书无方,时师袖手,此乃阴毒太重,阳气太虚,阴
毒一发,阳气已清,故泻痢不止,泻出之物多作青黑色,肝气所化,胃气将竭之兆。速宜大
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二方大剂连进,可以扶元阳,可以清阴毒,操起死回生之功,有鬼神
莫测之妙。二方合煎名返魂丹,治痘收效,指不胜屈。余治外甥汪陵医案所当细阅。
至于清火解毒凉药,必察明果有实火者方可暂用。若误用于齐苗时,则水不能升而顶陷
。若误用于养浆时,则浆不能稠而痒塌,痒塌者真火衰也明矣。当前速宜参、熟,并用附、
桂同煎,脾肾双补,大剂叠进,尚可挽回。否则,寒战切牙,吐泻交作,不可为矣。至于身
凉而脓不干,痂落而斑不化,及痘后发毒,皆因误服生地、银花、泽泄、连翘等凉药之故,
不可不知。热有邪正,必当体察。正热者,阳气蒸腾,自内达外,苗露头而不恶寒,时热时
止,兼有小汗,手足温和,饮食有味,二便如常,所谓内外无邪,不必服药。邪热者,偶受
风寒,头痛恶寒,四肢冷而无汗,荆防地黄汤内加肉桂一钱,一二剂尽可解散表邪而愈。古
人云∶热不可尽除,真格言也。



<目录>卷十\小儿科痘症

<篇名>形色

属性:痘以饱满为形,红活为色。顶陷不起是气虚,色不鲜明是血虚,宜培补气血为主。真阳
虚者、乃无红晕,甚至通身皆白,身凉不温,宜大补元煎,阳回身温,转白为红矣。又有一
种遍身血泡者,此非血多,乃气少不能统血,故血妄行,急当大补元煎,阳气充满,血泡变
白而成功矣。庸医不明此理,谬言血热,误用寒凉,变症日增。形与色,外象也。必要饮食
有味,二便如常,知其无内病,可以不服药。若二便不调,饮食不下,烦躁闷乱,夜中不宁
,形色虽好,亦甚可忧,必当察其病情何如,小心用药,挽回方妙。形色不佳,多半是气体
虚寒,手足厥冷,头重神疲,便清泄泻等症,必当大补元煎,兼用附、桂。若泄泻不止,并
当添入龙骨、粟壳等药以收涩之,方可回生。
痘以红为贵,有圈红、巽红、铺红之别。圈红者、一线红圈紧附痘根,最为佳兆。巽红
者,痘根血色隐隐散漫,亦气不收之故,速宜大补气血。铺红者,一片平铺,无痘之处亦红
,所谓地界不分,若兼不恶寒,口渴而渴,小便臊而短,大便燥而结,内热有据,宜白虎地
黄汤以利之。热退身凉,即宜平补,不可多剂。又有一种锡光痘,身凉不温,色白不红,此
乃阳虚,阴象也,宜大补气血,附、桂同施,气足阳回,痘根红而浆稠痂结矣。又有一种根
无红盘,顶含黑水者,乃阳气大虚,阴气凝结,亦宜大补元煎,兼用附、桂,黑水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