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所在。
素问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瘕症。坚硬腹满。皆大阴湿土。乃脾胃
之气
满下
化与衰
谓人


而忽聚忽散无其常。故其病未及症也。经曰。血不行而滞。故血肉凝而为瘕也。小肠移热于
大肠。乃为虚瘕。大肠移热于小肠。谓两热相搏。则血溢而为伏瘕。血涩不利。月事复滞而
不行。故云为疝瘕。为状与伏同。瘕与疝。同为传写误也。世传冷病亦有热。或阳气郁结。
怫热壅滞。而坚硬不消者。世传为寒症瘕也。或坚痞腹满急痛。寒主筋缩。故急主痛。寒极
血凝。柔而反坚。土化制之。故坚痞而腹满。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不可忍者。皆可
为寒误矣。何不以脉证辨之。凡诸疾病。皆有阴阳寒热。宜以详之。
大抵治积。或以所恶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诱之。则易愈。如硼砂、水银、治肉积。神曲、
麦、治酒积。水蛭、虻虫、治血积。木香、槟榔、治气积。牵牛、甘遂、治水积。雄黄、
腻粉、治涎积。礞石、巴豆、治食积。各从其类也。若群队之药。分其势则难取效反损。所
谓譬犹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谬矣。须是认得分明是积聚。然后增减用药。
不尔反有所损。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维则。病噎不能食。语弟子曰。吾死之后。便可开吾
胸中。视有何物。言绝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
子置器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盛。适有一僧以蓝贮器中。其虫绕
逐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五症五噎证。后人因此蓝治噎候矣。



<目录>卷一百六十八\积聚门

<篇名>积聚(附论)

属性:经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
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生。积之为病。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之为病。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
其病无常处。此积聚之别也。
\x方\x
\x秘方三棱煎丸\x
三棱 陈皮 五灵脂(各三两) 萝卜子 白芍药 槟榔 香附子 草豆 黑牵牛(各

两) 糖球(四两) 木香 枳壳 枳实 缩砂 干漆 神曲 麦 荜澄茄 白术 片姜
益智 砂 草果 延胡索 菖蒲 干姜 乌药 红豆(各一两) 蓬莪术(二两醋炙) 白

仁(五钱炒) 官桂(一两) 上为细末。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
姜汤
送下。秘传掌中金丸 真气衰弱。饮酒多伤。停于胸膈。往往用感应丸、如圣膏、理中丸之
类。又不能克化。任意取服。转致伤真元、脏腑。别生他疾。惟此药能消化酒食。消痰饮。
宽中利膈。久服永无胸膈不快之疾。不动脏腑。不损真元。加槟榔木香各一两。名槟榔丸。
又调和气。
陈皮(一斤去白湿秤生姜净洗与陈皮对下切片如伏中二味晒炒) 甘草(二两) 半夏
(汤
洗七次三两姜汁和饼伏中晒炒) 神曲 麦 (各二两) 砂仁 白豆蔻(各一两) 上为
末。
姜糊
\x效方 主心腹积聚。四肢痹 。举体风残。疗百病。\x
虎骨 野葛(各三两) 附子(一十五枚) 甘草 细辛(各一两) 杏仁 巴豆(去
皮心)

取附
子视
之或
洗即
\x破块丸\x(一名阴阳丸)\x治受瘴结成气块。腹中不能消散。服之即效。\x(出危

方)
荜茇(一两) 大黄(一两一生用) 上为细末。入生麝香少许。炼蜜为丸。如梧桐子
大。
每服
\x紫菀丸\x
紫菀(去苗细刮净) 苁蓉(酒浸) 人参 槟榔 茯苓(去皮) 官桂(去皮) 干
姜(炮)
白术
芦) 羌活

萸(汤

上各等分

治疾癖气
消。时行
夜不安。
食频吐。
赵京先患
即愈。河
初。蔡太
子大。今
甘草汤下
荷叶汤下
下。喘嗽
面汤下。因
毒伤寒。温
\x金露丸\x(出和剂方)\x治腹内积聚症块。久患大如杯。及黄瘦宿水。朝暮咳嗽。\x
\x积年冷气。
\x虫咬不可忍。诸
\x行。手足烦热。夜卧
\x。昏昏如梦。不晓人事。
\x莫辨其状。但服此药。万不失
草乌头(炮) 黄连(各二两) 桂心(不见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