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能生长。标蒂茅甲于地中。其经乃阴之尽也。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二者标本不相及也
。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当临病斟酌。若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故曰从
其中也。今明正治。假令手阳明有余。足阳明不足。当以热治寒。若足阳明有余。手阳明不
足。当以寒治热。故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就正治言之。从中者。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
也。手足厥阴二经。以此通而算之。是手足周身十二经反正之治法也。
济生拔粹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此大略言之。盖外感六经之邪。欲传入里。
三阴

。未深入胃中。以生姜橘皮治之。或以藿香丁香半夏枳壳之类投之必愈。此天分气分虚无处
。一无所受。今乃窒在。仲景谓膈之上属上焦。于表或有形质之物。因而越之则可。若气壅
则不可用破气药也。(辛泻气。越之者吐也。亦无下之理)若阴虚哕气逆上。窒塞呕哕不定

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药以补其气
。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胃中虚热。谷气久
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皆止呕哕则呕哕自
止。且如小儿斑后。余热不退。痂不收敛。大便不行。是谓血燥。则当以阴药治血。因而补
之。用清凉饮子。通利大便。而泻其热也。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夫清凉饮子乃秋风彻
热之剂。伤寒家邪入于里。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燥狂。不大便。是谓胃实。乃可攻之
。夫胃气为湿热所伤。以承气汤泻其土实。元气乃得周流。承气之名于此见矣。今衰世人以
苦寒泻火。故备陈之。除热泻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泻火。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故谆谆
及此。至如孙真人言生姜呕家之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
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气推扬谷气而已。不宜泻也。若妄
以泻气泻血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不缓下其膈。由此至危者多矣。针经说
。呵欠哕唏。振塞噫嚏。 涕泪出。太息涎下。耳中鸣。自啮舌颊唇。视主病者补之。此十
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凡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宜补而不宜泻。空窍者胃之清气能通
也。胃既虚则谷不上行。是气路不利。经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津液不上。胸中气
路不开。亦令人哕。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盖肺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
泻其气。必胸中如刀 之痛。与正结胸无异。亦声闻于外。用药之际。可不慎哉。
通。可以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
与大
泻气
约缩
咽嗌
苓泽
肺中
极。
求治
无阴
利小
方寒


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引用。所
谓寒因热用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
。少时乘热药之。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暴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
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
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小人幸灾乐祸。
遇风尘之警。则首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敌凶暴之人。保险
固之地。此瞑眩之药。圣人有所存而不废耳。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
。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香港脚。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
。非此药不可。其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
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人引饮。是热
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补以人参葛
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
后可审而用之耳。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
之虚
也。
人之
乃生长万物也。地欲静。静则万物
用者也。动之有时。春耕是也。若
万化不安。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
则百脉争张。血脉沸腾。精气竭
曷若救其未病。为拔本塞源之
省语养气。庶几于道。何病之
升。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