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
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
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
之和剂也。凡医家病家。俱重人参。全未识人参之性。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今录本草
经原文而释之。或数百年之误。于兹而一正也乎。
按神农本草经云。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
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
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今五脏得
甘寒之助。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
火食气。火气即邪气也。今五脏得寒甘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按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
阳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
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
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烦燥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
之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浮泛杂沓。愈乱经旨。
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八方。
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
生姜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白虎加
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抑或辛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香砂六君子汤论

属性:柯韵伯曰。经云。壮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
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胀满不
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证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
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从何来。然
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
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砂仁以通脾肾
之元气。而 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
者乎。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补中益气汤

属性: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

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黄 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钱。陈皮归
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
中汤。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阴者。太阴也。)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
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故制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
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
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
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当归补血汤

属性: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 归一分。(分。去声。黄 一两。当归二
钱五分。水煎服。)真阴濡布主之阳。
陈修园曰。凡轻清之药。皆属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黄 质轻而味微甘。故略能
补益。神农本草经。以为主治大风。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 之轻清走
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剂而热即如
失也。元人未读本经。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无比。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于
元人。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亦是庸见。故特详之。



<目录>卷上\补可扶弱

<篇名>保元汤

属性:治气血虚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