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之外,无可扑灭尔。综
故益加详焉。



<目录>卷七下

<篇名>燥湿门

属性:(湿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露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
伤人
不遑
之亏
能转
满,
也。
也,
当辨
寒湿
凉,
其变




<目录>卷七下\燥湿门

<篇名>五苓散

属性:(仲景)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
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腑言。邪热挟
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功擅荡
热导饮,故亦为消痞良方。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
在上窍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从心泻,而从小便泻,又一法也。汪 庵曰∶此乃正治,非
又一法也,乃脏实而泻其腑也,)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
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此皆
伤湿之见证也。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溢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
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暑先入心,故烦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

湿胜,则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证多矣。)
猪苓 茯苓 术(炒共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半两。按杂病当用桂,伤
寒证中表
伤暑者,
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
通膀
其化
制水
使,
不利
义。
一曰
辛热
曰∶
当下
热而
经之
发热
湿热
而渴



去桂,名四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证,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
者设
小便

思饮
泽泻
名茯苓
加川




胃苓
湿也
亦致
消导





<目录>卷七下\燥湿门

<篇名>猪苓汤

属性:(仲景)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脉浮发热,热在表





利不渴者,里寒也。渴者,阳邪入里。心烦不眠,知挟热也。咳而渴呕,有停饮也。渴而下
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热邪已入膀胱也。宜利小便,则热降而便实。)通治湿热黄胆,口渴
溺赤。(五苓泻湿胜,故用桂术。猪苓泻热胜,故用滑石。)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一两)
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热益上壅。又湿郁为热,热蒸更为湿。故心烦而呕渴,便
秘而
膀胱
水道
津液
以行



<目录>卷七下\燥湿门

<篇名>茯苓甘草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隙治其厥,不尔,水渍入
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
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汗
渴,为邪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
制水
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 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
冲胸,
故令
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目录>卷七下\燥湿门

<篇名>肾着汤

属性:(金匮 一名甘姜苓术汤)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
下焦。(肾主水,湿性下流,必舍于其所合而归于坎。势也,腰为肾之腑,冷湿之邪,着而
不移,故腰冷身重,是着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