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 脐风 撮口 咳嗽 伏声 木舌 重 解颅 项强 胸高



<目录>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篇名>违和说

属性: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具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
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
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智意故也。何故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
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
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变,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上作三十二齿,而
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
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变,乃发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
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 冷,肾与膀胱俱
主于水,水数一,故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
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闭而赤,
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
不汗,肺者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
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
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能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
日也。师曰∶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别治。是以小儿须变蒸蜕齿者,如花
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年壮而视齿方周。观诸变蒸热
作惊,须视日角左边眉间脉红是也。大凡初蒸见一条,长一二分,在眉上者轻,自日角垂至
眉上,此重,变蒸发热见二条红者,两二次蒸热在内不解,脉红带叉,因惊而蒸,脉青变蒸
多次,青在左太阳,因伤风而蒸,自信门青至眉之上,因惊而蒸,三处皆青,三证俱见。若
及三十二齿者,变蒸足也。此篇载之于钱氏之书,书之于下,使后人易于便览云。



<目录>卷之六十四\小儿门

<篇名>违和说

属性:惊热 温壮 壮热 胎热 脾热 风热 烦热 潮热 积热 虚热 实热 疳热 血热
骨蒸热
夫小儿惊热者,误因惊着,执以为常,致令心气不和,身体微热,睡梦虚惊,遍身有汗
,甚者手足掣缩,变成痫疾。此由气血不和,实热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搐。又小儿变蒸
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热盛故也。治之以七宝散、天竺黄散、甘露散、辰砂金箔散,皆可治
之。小儿因惊则生热,热则心不宁,故睡卧不安,身体 动。心主惊,实则发热饮水,虚
则卧而悸动不安,此其候也。
小儿温壮者,由胃气不和,气行壅塞,故蕴积体热,名曰温壮。若大便粪臭而黄者,此
腹内有伏热,以四顺饮子治之。若粪白而酸臭,则挟宿食不消,当服紫霜丸,轻者少服,重
者节乳哺,增加丸药,当取微利可也。
小儿壮热者,因五脏生热,熏动于外,故身体壮热,大抵与温壮相类,而有小异,但温
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一向热而不止,甚则发惊也,以七实散、大黄朴硝汤,
皆能治之。
小儿胎热者,但看初生下,肌肤红白,二腊以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
因胎内有热,或因母服热药所致。亦谓之血疸。治之以辰砂金箔散、牛黄膏,乳上吮之,兼
以黄柏皮煎汤浴之,此良法也。
小儿脾热,夫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便不可用凉药下之,少
与龙脑饮子、地黄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学人慎之。
小儿风热,若身热面青,口中亦热,烦叫不时,有风证者,宜虎睛丸、天竺黄散治之。
若热甚,大便秘涩者,四顺饮子亦可服之。
小儿烦热者,由脏腑实热,血气盛,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肤壮热也,以八珍饮
子、七宝散,皆可服之。小儿手足多热,心烦躁哭,唇深红,饮水不止,以竹叶石膏汤加朱
甘露散治之。
小儿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发,直欲发惊也。大抵血气壅盛,五脏
惊,热熏发于外,故与温壮相类,或来伏热,或带宿寒,夹伏热者大便黄而臭,带寒者大便
白而带酸臭气,皆缘脏腑冷热之气俱盛,肠胃蕴积故也。治之以金莲饮、克效汤,加朱甘露
散,过期不解,小柴胡汤或竹叶石膏汤也。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