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3-方剂

31-古今名医方论-第9页

喘平 之汛 然此 可一 枝二 <目录>卷二<篇名>葛根汤属性:主治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 KT 然,脉浮,无汗,恶风;并治风寒在表,而自 下 利。
葛根(二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一 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同煎,分温三服。
柯韵伯曰∶此症身不疼,腰不痛,骨节不疼,不恶寒,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 于背 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二症较轻,然KT KT 更甚于项强,
而 无汗不失为表实,但脉浮不紧,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故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 麻、桂之法也。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作汗,开腠理而解表,故以为君;寒热俱轻,桂、
芍俱减;麻黄助桂、姜以开表;大枣助甘、芍以调内。故用以治表实,而表邪自解;不必治 里虚,而下利自瘳,与大青龙治表里俱实者径庭矣。盖葛根禀气轻清,而赋体浓重,轻以去 实,重以镇动,浓以固里,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胃家实者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不用 葛根,东垣定为阳明经药,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老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
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耳。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喻嘉言曰∶伤寒项背KT KT ,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症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 阳、
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 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合解两经之湿热,与风 寒之 <目录>卷二<篇名>大青龙汤属性:治头项强痛,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症者,用此发汗。若 脉浮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 (十 枚) 石膏(如鸡子 上七味,水煎服,如麻黄汤法。
柯韵伯曰∶此麻黄症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加味以治之也。诸症全是麻黄,而喘与烦躁有 别。
津不 中,
双解 汗、
桂枝 故 表 兆 躁 用 之 <目录>卷二<篇名>小青龙汤属性: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满,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 两。
加 柯韵伯曰∶寒热不解而咳,知内有水气射肺;干呕,知水气未入于胃,而在心下也。心 下为 或 泥 去 之 解 治 也 表 赵以德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营卫尽 为之 必 <目录>卷二<篇名>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属性: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下痞硬者,
桂枝 <目录>卷二\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篇名>桂枝人参汤属性:桂枝 甘草(各四两)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目录>卷二\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汤<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属性:葛根(半斤) 黄连 黄芩(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柯韵伯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之脉,而心痞 硬,
而辨 解表 本缓 注下 除喘 者殊 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条脉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 实。
之上 中亦能 <目录>卷三<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属性:治太阳误下,邪热入里,脉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 甘草 黄芩(各二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喻嘉言曰∶太阳病原无里症,但当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入阳 明之 用葛 太阳 <目录>卷三<篇名>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属性: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 桂加 桂枝汤去桂,加白术、茯苓各三两,减芍药一两。
柯韵伯曰∶汗出不彻,而遽下之,表证仍在,而反无汗,更见心下满痛,此谓有表里证 矣。
若 之 芍 可 本 由 便 <目录>卷三<篇名>黄芩汤属性: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