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轻,深
紫病重,色黑则危。盖暑秽之毒,随阳明悍气,至总脉管,入心,入心则死矣,凡百伤
寒温暑,从可类推也。若夫《岁露篇》所谓卫气之行,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下一
节,九日而上出缺盆,与一日一夜,五十度,周于身之行度,迟速不侔者,盖出三焦气街,
入孙络之气血,缠布周身,如日绕天之外,故其行迟。经脉阴阳逆顺偕行络脉中之气血,如
月行地之中,故其行速。或谓江河窄处水流急,宽处水流缓,何以脉管阔处血行速,而
出气街之气血,挟阳明 悍之气,何以行迟?斯说亦颇近理,江河窄处其流急是矣。若支
派分流,则细港浅渠,其泄亦迂缓,阳明悍 之气滑疾是矣,若散漫不收其气,亦力弱
行迟。况亿万分派之微丝血管乎?势分行缓,理势然也。虽然,此犹日月营运,阴阳造化
自然之理,非知力所能臆度者也。《卫气篇》黄帝所云∶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其斯之
谓欤。
\x外感重病,因四时之有伏气也。伏气不明,何疗外感?张隐庵非不知也,惜于反复
辨论中,多有词不达意者,继而王孟英议吴鞠通略伏气,而自强侈谈,毫无实际,愿闻
其说。\x
答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四时伏气之机,尤
重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八字,以明阴阳互根之义也。何以言之?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此
重阳必阴也。湿为阴邪,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重阴必阳也。冬
伤于寒,春必病温者,冬至一阳渐生,人身之阳热内盛,被严寒之气,折伏于肌髓之间,
至春阳气盛长,伏邪浅者,亦可随春阳之气渐散,伏邪深者,或因风寒所遏,或为嗜欲
所伤,伏结之阳气,遇天气之阳热,两热相干,发为温病,此重阴必阳也。夏伤于暑,秋
必疟者,夏至一阴渐生,人身之阴气内盛,暑乃阳邪,阳气外炽,则里气虚寒,加以贪
凉饮冷,损其真阳,至秋阴气之时,内伏阴邪欲出,外袭阳暑欲入,阴阳相持,故发为
往来寒热之 疟,此重阳必阴也。是即伏气是即外感之源也。再求精详,自有子雨之
《伏气解》在。
\x生气通天论云∶其生五,其气三。何谓也?\x
答曰∶天地阴阳一气而已,自太虚而有太乙之生,气由是动静焉。而阴阳分,阴阳
分而五行具,是五行之生,不离夫阴阳之一气也。而经曰其生五,其气三。且曰三而成
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三气者天地人之本始也。请试明之。太极无形,静则为阴,
动则为阳。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此一阴一阳,非各一之一,乃道之妙用,而合一之
一也。惟其合一,乃能各一,则是其本一而已。有三气存乎其间矣,是故动与静各一也。
而所以能动静者,又一也。由此观之,太乙之所施生,造化之所鼓铸,必得三而始能成。
物气不得三则无以布于五,而五非得三,又不能各致夫一也。三者一之用,五者三之成
也,故三而成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
总阴阳,而又积阳以自刚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致柔刚,而又积阴以自奠也。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然理以宰气,而气以宰理,故人之成也。本乎气交,禀天之阳动为
气,本地之阴静为精,而有神存乎其间,以立性命之基。是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所
谓三而成人也。且太极用此三气以生五行,而五行之生,又莫不各用夫三气。试就人之五
脏言之。心为太阳而主血脉,是合阴阳而自为阳也。肾为太阴,而涵命门真火,是合水
火而本为阴也。肺主制节,而水出高源,是合金木水以行气也。肝为血海,而生一阳,以
升太冲,是合水木火而总于厥阴也。脾上承火,下涵水以奠乎中,火以腐熟,水以滋灌,
而土以归藏,是合水火土而养四脏也。故知阴阳之致,相待为用,阴阳之根,互藏其舍。
而五行之变化,皆非一气偏至之所成,盖一有偏至,而合三则无偏至,一无鼓动,而合
三则能鼓动,人徒知为三,而不知合三而后致夫一也。从知生于一,而不知用于三,而
后全夫生也。自轩岐指出三气,而造化之妙用始彰,故三五与一,太上之玄阃,养生奥
关也。
\x《三十二难》有曰∶肺白象金,肝青象木,金得水则沉,木得水则浮,何以肺浮肝沉?乐
火乐金,其合化之道,可得闻乎?\x
答曰∶十干合脏腑,甲阳木应胆,乙阴木应肝,丙阳火应小肠,丁阴火应心,戊阳
土应胃,己阴土应脾,庚阳金应大肠,辛阴金应肺,壬阳水应膀胱,癸阴水应肾。若以
五音配五行,营土,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