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3-幼科释谜清沈金鳌-第21页

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能食者下之。盖脾初虚而后有积。所治宜先补脾。然后下之。后又补脾。即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喘。
张云岐曰。小儿热结于内。腹胀壮热。大便赤黄。躁闷烦乱者。宜用泻青丸。
卷三 腹痛腹胀
腹胀有虚实
张元素曰。凡久病吐泻后。虚则脉微细。若色淡黄。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先塌气丸。后异功散、和中丸、益黄散、四君之类。用诸温药养其气。实则脉洪实。不因吐泻痢下后。腹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热有痰有食而腹胀者。白饼子、大黄丸、解毒丸下之。兼须认二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
李杲曰。大约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
庞安常曰。东垣治胀。不犯上下二焦。用素问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法。实者分气消积。虚者升阳滋血。治者当师其意而活用之。不可排击。宜中满分消丸、消痞丸、丹腹胀方、升阳滋血汤。
卷三
痞结积癖
痞义为闭。结则实哉。始由痰饮。热蕴如煨。专留腹胁。似盆似杯。营卫气塞。不能往来。非心下痞。易于宣开。
故时胀满。按则哭哀。饮食减少。寒热相催。原其所由。脾脏虚羸。久必土败。变难预推。当须养正。勿但结摧。然痞虽结。未成硬胚。积且致癖。坚实难锤。积因乳哺。节度多乖。腻滞生冷。停聚难裁。风寒外袭。湿热中怀。老痰坚结。或系血 。皆能成积。腹内为灾。始同鸡卵。逐渐如胎。腹胀且痛。
足冷面灰。亦由脾病。虚实兼该。实则宜攻。虚则宜培。未可概论。未可狐猜。汉东王氏。论积最佳。可治不治。分辨无差。虚中之积。症更难谐。因惊伤食。吐泻与偕。其脾愈弱。其病难排。取转不着。积反隐埋。惊疳之候。最易根 。婴儿乳积。
面色莓苔。口疮吐 。腹中块 。皆由乳后。偏卧不回。乳滞胁下。结块而 。 癖一症。更属奇。蕴结在腹。成块如梅。时常叫痛。骨瘦如柴。左胁下痛。 气为媒。右胁下痛。癖气相偎。俗名龟痨。左右胁叉。
此亦脾病。冷气沉霾。致成是疾。寒热侵骸。至于伤暑。秋必病 。寒热来往。脾胃气衰。血膜包水。疟癖如蛙。古人成法。可摩可楷。详核方治。慎保婴孩。
卷三 痞结积癖
痞结原由症治
薛己曰。痞结既久。饮食减少。脾气必虚。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气为主。使养正则积自除。若欲直攻其结。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损其脾土。脾土既亏。必变症百出。当详参各类以治之。
陈藏器曰。痞者塞也。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营卫不能流行。脏腑不能宣通。由胀满而致痞结。势使然耳。此热实之症也。时或发为壮热。宜圣惠破结散。此方治小儿痞结。虽服汤药时。暂得利。而滞实不消。
心下坚胀。按之即哭。内有伏热并成。宜利大便。破结散气。
卷三 痞结积癖
积癖原由症治
李仲南曰。积症有伤乳伤食而身体热者。惟肚热为甚耳。夜间有热者。伤积之明验也。
钱乙曰。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不止。或喘而嗽。与潮食相类。若不早治。必成痨疳。
寒热饮水。胁下有形硬痛。法当用药渐消渐磨之。以其有症癖。故令儿不食。脾胃虚而发热。故引饮也。
曾氏曰。婴孩积症。皆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停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饮食不思。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 臭。此为陈积所伤。如觉一二日。先用百伤饮发表。次当归散荡动积滞。方下乌犀丸、六圣丸。重与宽利。后用匀气散调补。
陈无择曰。小儿五积。为脏气不行。蓄积一处不动。故曰积。如伏梁息贲奔豚痞气肥气是也。六聚。谓六腑之气留聚也。腑属阳。阳气流转不停。故其聚不定一处。发而腹痛。积聚之候。皆面黄瘦劣。HT 不生肌肉。发立。或肌体浮肿。腹急多困。多为水气。凡虚中有积者。因伤食而泻。又吐。如此渐处。其病未瘥。故曰虚积也。又虚中之积。有积而频频取转。却取转不着。致其积尚伏。故亦曰虚中积。若惊积取下。则屎青。食积。屎成块子。凡疳中虚积者。因疳病转泻。虚而疳不退。故虚中尔。所取下粪里白色也。
龚信曰。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痞于中脘。皆乳哺失节。饮食停滞。邪气相搏而成也。
卷三 痞结积癖
诸积分辨
王肯堂曰。乳积者。其候但是吐下乳来。有酸臭气。因啼叫未已。遽与乳吃。停滞不化而得。兼面青黄。发热作渴。
多睡口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茅先生用丁香散开胃后。用牛黄丸取下乳积。后用匀气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食积者。肚硬而热。或泻或呕。因饮食过饱。饱后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黄丸取积。后用匀气散调理。常服万灵丸即愈。气积者。面色黄白。不进食。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营卫不和。日久而得。茅先生用万灵丸、匀气散、醒脾散相夹调理。惊积者。时时泄清水如米泔。是受伤而复有积。烦闷啾唧。常以生嗔。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