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缘热结。壮热若烘。或缘寒积。肢冷涎之。丁奚哺露。无辜病丛。头小腹大。黄瘦其躬。

  乃胀之重。病气日充。审其根原。毋俾病隆。为补为泻。当可病松。莫作等闲。用拯幼童。

  卷三 腹痛腹胀

  腹痛原由症治

  钱乙曰。小儿积痛、食痛、虚痛、虫痛。大同小异。惟虫痛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症用药。虫与痫相似。小儿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宜安虫散。又有胃受极寒极热。亦令虫病。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虫。法当安虫为主。若因治虫。反伤胃气。固不可。因寒而动者。理中汤加乌梅、川椒。因热而动者。五苓散加乌梅。

  曾氏曰。虫痛。小儿多有之。其症心腹痛。叫哭。倒身扑手。呕吐清水涎沫。面青黄。时作时止。口唇紫黑色者。

  是蛔厥也。宜安虫散、安虫丸。

  谭殊圣曰。小儿腹痛。多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桔梗枳壳汤加青皮、陈皮、木香、当归为妙。挟热而痛。

  必面赤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挟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七气汤加桂。调苏合丸。冷甚变症。则面黯。唇口俱黑。爪甲皆青矣。若内吊痛。则钩藤散。其余则芍药甘草汤。皆要药也。

  卷三 腹痛腹胀

  盘肠内吊痛

  娄全善曰。曲腰干哭无泪者。为盘肠内吊痛。面 白。不思食。为胃冷痛。面赤唇焦便黄。为热痛。面黄白。大便酸臭。为积痛。口痰而沫自出。为虫痛。然皆不如内吊之甚也。

  吴绶曰。小儿腹痛。曲腰干啼。面青白。唇黑肢冷。大便色青不实。名盘肠内吊痛。急煎葱汤淋洗其腹。揉葱白熨脐腹间。良久。尿自出。其痛立止。续用乳香散。

  卷三 腹痛腹胀

  锁肚痛

  曾氏曰。有锁肚痛者。婴儿一月后。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气俱冷是也。

  始因断脐带不紧。为冷风所乘。症甚危急。以白芍药汤、乌梅散投之。久则难治。更参考脐风症。

  卷三 腹痛腹胀

  腹胀原由症治

  钱乙曰。腹胀由脾胃气虚攻作也。实者。闷乱喘满。可下之。用紫霜丸。不喘者。虚也。不可下。误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四肢黄色。宜塌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何以然。脾虚气未出。故虽腹胀而不喘。可以温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若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则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气上行于四肢面目。肿若水状。肾气漫淫于肺。即大喘也。宜塌气丸。病愈。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能食者下之。盖脾初虚而后有积。所治宜先补脾。然后下之。后又补脾。即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喘。

  张云岐曰。小儿热结于内。腹胀壮热。大便赤黄。躁闷烦乱者。宜用泻青丸。

  卷三 腹痛腹胀

  腹胀有虚实

  张元素曰。凡久病吐泻后。虚则脉微细。若色淡黄。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先塌气丸。后异功散、和中丸、益黄散、四君之类。用诸温药养其气。实则脉洪实。不因吐泻痢下后。腹胀而喘急闷乱。更有热有痰有食而腹胀者。白饼子、大黄丸、解毒丸下之。兼须认二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

  李杲曰。大约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

  庞安常曰。东垣治胀。不犯上下二焦。用素问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法。实者分气消积。虚者升阳滋血。治者当师其意而活用之。不可排击。宜中满分消丸、消痞丸、丹腹胀方、升阳滋血汤。

  卷三

  痞结积癖

  痞义为闭。结则实哉。始由痰饮。热蕴如煨。专留腹胁。似盆似杯。营卫气塞。不能往来。非心下痞。易于宣开。

  故时胀满。按则哭哀。饮食减少。寒热相催。原其所由。脾脏虚羸。久必土败。变难预推。当须养正。勿但结摧。然痞虽结。未成硬胚。积且致癖。坚实难锤。积因乳哺。节度多乖。腻滞生冷。停聚难裁。风寒外袭。湿热中怀。老痰坚结。或系血 。皆能成积。腹内为灾。始同鸡卵。逐渐如胎。腹胀且痛。

  足冷面灰。亦由脾病。虚实兼该。实则宜攻。虚则宜培。未可概论。未可狐猜。汉东王氏。论积最佳。可治不治。分辨无差。虚中之积。症更难谐。因惊伤食。吐泻与偕。其脾愈弱。其病难排。取转不着。积反隐埋。惊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