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流涕。喘息。颊赤眼涩。或眼赤黄。口干。咳嗽。喷嚏。或口鼻出水。

  山根青色。身上寒毛起。或畏人。或恶寒。两手脉必洪数。凡此等症。皆属伤寒之候。必明辨之。方不与一切之症相混。而可以伤寒之治为治。而即此等症。亦不必悉具。随见数症便是。如吴氏详列诸症。本与伤寒无涉。今特录之者。所以别于伤寒。欲医者知一切诸症之各有形症。盒饭各随症治。而可不混于伤寒也。

  卷二

  麻疹

  麻疹浮小。而有头粒。非如发斑。成片一色。方其初起。必先发热。都似伤寒。而有分别。鼻流清涕。咳嗽嚏泄。

  眼胞微肿。泪汪盈睫。或呕或利。红及腮颊。此麻疹候。汗下不必。按此诸症。乃为肺疾。亦属天行。传染而得。身热之后。其出最捷。一拥而来。六时渐没。其没贵迟。期两三日。热清毒退。乃为上吉。亦有出迟。三日始灭。亦有没早。

  顷刻无迹。皆由热毒。肤浓而合。恐生他变。至不可测。及其既退。调护宜密。切须忌口。风寒莫及。疹后变生。最易咳逆。毒流肺窍。气喘吸吸。或成痨瘵。骨蒸羸怯。毒淫脾肾。渐至骨立。或频泻利。青黄夹杂。毒流肠胃。气虚难接。

  或口生疮。牙龈烂黑。毒深入肝。奄奄命绝。此四大症。疹后易涉。慎勿轻视。致令危急。按症寻求。治之以法。

  卷二 麻疹

  麻疹原由症治

  钱乙曰。麻疹形症亦同。有如发风 疙瘩。拥起如云头。色赤成斑。随见随没者。有如粟米头 。三番俱见而不没。

  至三日后方收渐没者。然皆谓麻疹。其于欲出未出之际。当用发表药发之。则易出易愈也。有发热至十余日始见者。大抵主在发散肺经之热毒。始事也。调理补养病后之元气。终事也。其或兼风兼痰兼食。随宜加对症药。

  万全曰。疹小而碎。少阴心火也。心肺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

  鼻流清涕者。鼻为肺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

  肺热症也。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发热时。当察时令寒暄。以药发之。如时大寒。以桂枝葛根汤发之。大热。以升麻葛根汤合人参白虎汤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兼疫疠时行之气。则以人参败毒散发之。

  闻人 曰。麻疹初出。全类伤寒。发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粘。全是肺经之症。有末传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利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俱病也。惟不可触冒风寒。及于正蒸热时啖食。能变轻为重。不可不慎。

  朱震亨曰。斑驳疹毒之病。是肺胃热毒。熏发于皮肤。状如蚊蚤所咬也。

  李 曰。疹者。如粟米。微红。隐隐皮肤不出。作痒。全无痛处。麻子最小。隐隐如麻子。顶平软不碍指。即有清水。痘多挟疹同出。麻亦多挟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麻疹以升麻葛根汤加葱白、紫苏。乃麻疹初起之神方。或苏葛汤亦佳。或以加味败毒散表之。汗后身凉。红痕自灭。麻不出而喘者死。变成黑斑者死。麻疹后。

  余毒内攻。循衣摸床。谵语神昏者死。

  史演山曰。疹喜清凉。痘喜温暖。人皆知之。然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其毒便解。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术。虽呕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

  王肯堂曰。发热六七日。知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浓。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调柏墨散发之。外用胡荽酒麻蘸遍身刮之。疹子发热。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须止之。亦发散之义。疹子发热吐利。乃火邪内逼。纯是热症。不可作寒论。上焦多吐。黄芩汤加茅根、芦根、枇杷叶。下焦多利。黄芩汤送香连丸。中焦吐利俱多。黄芩汤多加茅根。芦根。调六一散。滞下。加味黄芩汤调六一散。疹出之时。咽喉肿痛。

  乃毒火上熏。勿作喉痹治。甘桔汤加元参、牛蒡、连翘。或射干鼠粘子汤。疹色喜通红。若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斑汤。色太红。或紫殷者。血热也。或出太暴者。并宜大青汤。黑者死。疹既出。热盛不减。此毒壅遏。大青汤解其表。

  便涩者。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解其里。大便不通。四顺清凉饮。疹后热不除。忽发搐。不可与急惊同论。用导赤散加人参、麦冬、送安神丸。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

  龚信曰。当以葱白汤饮之。其麻自出。如渴。只宜葱白汤以滋其渴。使毛窍中常微润可也。过三日不没者。内有实热。犀角地黄汤解之。

  翁仲仁曰。麻疹与痘疮。始似终殊。原同症异。痘疮发于五脏。麻疹出于六腑。然麻疹一症。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热也。气与血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