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属外感。惊属内缘。不内不外。食所是专。盖此三因。三痫各缠。别其经络。脾与心肝。然古痫症。称有五端。五脏配合。六畜殊看。一曰马痫。马叫连连。此其所属。心火熬煎。二曰羊痫。

  羊叫绵绵。此其所属。肝风作愆。三曰鸡痫。鸡鸣关关。此其所属。肺部邪干。四曰猪痫。猪叫漫漫。此其所属。右肾病传。五曰牛痫。牛吼 。此其所属。脾土湿湮。应声而发。俱各仆颠。心则面赤。吐啮舌尖。肝则面青。手足掣挛。

  肾则面黑。体直尸眠。肺则面白。惊跳头旋。脾则面黄。四肢缓瘫。古人分辨。若是班班。然诸痫症。莫不有痰。咽喉梗塞。声出多般。致疾之由。惊食风寒。血滞心窍。邪犯心官。随声所发。轻重断联。虽似六畜。讵竟确然。奚分五脏。

  附会戋戋。 通心主。血脉调宣。豁痰顺气。治法真诠。医者识此。慎毋改迁。痫为心病。痉乃肝 。风邪所袭。太阳最先。肝风内煽。相与招延。内外风合。强直难扳。角弓反张。发则如弦。不搐不搦。目惟上观。有刚有柔。悉心以探。

  大约气虚。病根内拴。兼痰挟火。病势难安。治痉之法。其旨甚元。摇头噤口。相类为缘。乘脾合胆。区别其间。

  卷二 痫痉

  痫痉之分

  张元素曰。身软时醒者为痫。身反张。强直如弓。不时醒者为 。十无一生。 与痉。亦惊风之属。

  陈藏器曰。惊痫。即急惊之症。但惊痫发时。仆地作声。醒时吐涎沫。急慢惊。俱不作声。不吐沫也。

  杨士瀛曰。 者。手足冰冷。痉者。举身强直。 痉本一病。当以阳刚阴柔别之。刚者无汗。柔者有汗。其症肢体强直。腰身反张。甚于风痫。大抵不治。痫者。卒然晕倒。目瞪流涎。神气郁勃。四肢搐搦。沉默昏愦。似死似生。其声恶叫。过后惺惺。治法惟以惊风食三种。阴阳二症。别而治之。如惊痫者。恐怖积惊而发。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麻汤。风痫者。风邪外袭。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宜追风祛痰丸。食痫者。乳食时遇惊停积。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霜丸。始也身热。抽搐啼叫。是为阳痫。易治。宜龙脑安神丸。始也身无热。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为阴痫。难治。宜引神归舍丹。因急惊成痫。宜三痫丹。因慢惊成痫。宜来复丹。取利。胎中受惊成痫。宜烧丹丸。痫病方萌。耳后高骨间。必有青纹纷纷如线。见之。急用爪破。须令血出啼叫。尤得气通。更易效也。

  薛己曰。钱云。角弓反张者。由风邪客太阳经也。足太阳主周身之气。其脉起于目内 而行。肝属木主风。所以风邪易侵也。夫小儿皮肤未密。外邪易伤。肝为相火。其怒易发。若身反张强直。发热不搐者。风传太阳也。宜人参羌活汤。丹溪云。痉比痫为虚。宜带补。多是气虚有火兼痰。用人参、竹沥治之。不用兼风之药。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前辈虽云十无一生。盖未尝有此法施于人也。

  卷二 痫痉

  阴阳二痫

  史演山曰。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为去风下痰。则再发。曰三次者。或一月。或一季。一发惊搐。必经过三度。故曰三次。非一日三次也。所谓惊风三发即为痫者是也。其候身热自汗目上视。嚼沫切牙。手足掣搐。面红紫。

  脉皆浮数。以白解散加五和汤疏解。下痰用水晶丹、半夏丸。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

  吐舌摇头。嚼沫。牙关紧闭。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沉微。治以固真汤。调宽气饮和解。

  王汝言曰。痫。小儿之恶候也。盖小儿血脉不敛。气骨不聚。为风邪所触。为乳哺失节。停结癖积而得之。其候神气怫郁。瞪目直视。面目牵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胀。手足掣搐。似死似生。或声或哑。或项背反张。或腰脊强直。但四体柔弱。发而时醒者为痫。若一身强硬。终日不醒者。则为痉症。不可不辨。

  卷二 痫痉

  风惊食三痫

  王肯堂曰。全婴方云。风痫因将养失度。血气不和。或浓衣汗出。腠理开舒。风邪入之。其病在肝。肝主风。其症目赤面青发搐。宜琥珀散、驱风膏、大青膏。有热。四顺饮。退后与利惊丸下其痰涎。惊痫因血气盛实。脏腑生热。或惊怖大啼。精神伤动。外邪入之。其病在心。心主惊。其症忽然叫声发搐。宜琥珀散、镇心丸。有热。四顺饮。利惊丸下之。不生别病。食痫其病在脾。脾纳食。其症嗳吐 气。即发搐。此症或大便酸臭。紫丸子下之。以上三症。大同小异。并属阳也。各目睛翻斜。手足潮搐。或作猪声。发过即瘥。皆十生一死。

  卷二 痫痉

  五脏痫

  薛己曰。面赤目瞪。吐舌啮舌。心烦气短。其声如羊。曰心痫。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

  曰肝痫。面黑目振。吐沫。形如尸。其声如猪。曰肾痫。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