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劳。宜荆芥散。
又曰∶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 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宜备急丸。经曰∶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寒热往来,此乃阴阳相胜也,
故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阳气并于阳则发热,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恶 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入阴中则发热,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 寒,阴阳不归其分,则寒热交争也。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阳盛则乍热,
阴盛则乍寒,阴阳相胜,虚实不调,故邪气更作,而寒热往来,或乍寒乍热也。少 阳胆者,肝之府,界乎太阳、阳明之间,半表半里之分,阴阳之气,易于相乘,故 寒热多主肝胆经证,以小柴胡汤加减调之。若只见寒热,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 大病后元气未复,悉属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宜用八珍汤(虚羸)补之,甚者十全大补汤 (汗)。有食积为病,亦令寒热,用保和丸(宿食)消之,若兼呕吐泄泻用六君子汤(吐泻),厥冷 饮热,人参理中丸(泻);作渴不止,七味白术散(渴);食积既消而寒热尚作者,肝邪乘脾,
所胜侮所不胜也,用异功散(吐泻)加柴胡、山栀。其疟证寒热详见疟门。
〔汤〕食积寒热如疟,渴泻气急,要合地卧。此候先当取下积,只用平胃散,次 常服进食丸。(平胃散、见不乳食,进食丸,见积。)
〔钱〕曹宜德子三岁,面黄时发寒热,不欲食而饮水及乳不止。众医以为潮热,
用牛黄丸不愈,及以止渴干葛散,服之反吐。钱曰当以白饼子下之,后补脾,乃以 消积丸磨之,此乃解也,后果愈。何以故?不食但饮水者,食伏于脾内不能消化,
致令发寒热,用止渴药吐者,药冲脾故也,故下之即愈。
〔子和〕高巡检子八岁,病热,医者皆为伤冷,治之以热药。欲饮冰水,禁而不 与,内水涸竭,烦躁转生,前后皆闭,口鼻俱干,寒热往来,咳嗽时作,遍身无汗。
又欲灸之。适遇戴人,戴人责其母曰,重 浓被,暖炕红炉,儿已不胜其热,尚可 灸乎。其母谢以不明。戴人令先服人参柴胡饮子,遂连进数服,下烂鱼肠之类,臭 气异常,渴欲饮水,听其所欲,冰雪冷水连进数杯,节次又下三四十行,大热方去,
又与通膈丸、牛黄丸,复下十余行,儿方大痊。前后约五十余行,略计所用冰雪水 饮计一斛,向灸之,当何如哉。
太医局小柴胡汤
治大人小儿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 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 瘥后劳复,发热头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
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头秤半斤) 黄芩 人参(去芦头秤)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秤二两半)
上五味,同为粗末。每服三大钱,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一枚擘破,同 煎至七分,滤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小儿分作二服,更量大小加减。
〔张涣〕
秦艽汤
治小儿寒热往来。
秦艽(去苗) 鳖甲(醋炙微黄,去裙 各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竹茹 甘 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人参前胡散
人参(去芦头) 前胡 柴胡(去苗。各一两) 桔梗 地骨皮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遍,焙干。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放 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芍药汤
赤芍药(一两) 黄芩 当归(锉,焙干) 柴胡(各半两) 肉桂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五 分,去滓温服,量儿加减。
《王氏手集》
柴胡人参汤
治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子和柴胡饮子有黄芩、大黄、当归,无茯苓)
柴胡 人参 芍药 茯苓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温服。
《全生指迷》
荆芥散
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切、洗,焙) 黄 芍药 桂(去粗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二两) 甘草(炙,
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全生指迷》
备急丸
大黄(湿纸裹,煨) 巴豆(去皮心,去油) 干姜(去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饮下。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
以大便快利为度。
《千金》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 上细切柳枝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饮之。
《水鉴》孩子百日内忽有寒热,何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