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色红紫而兼此证者,乃火气炎上,热毒壅 塞故也。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证者,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故也。二者俱是逆证。七日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有此证者,
是内证亦长,故致如此,外痘结痂,则内证亦靥矣,不治自愈。善治者,当察毒盛之痘于其咽喉干燥之先,而用甘桔汤、
解毒汤加麦冬、栝蒌皮穣、牛蒡子、玄参、荆芥之类,以清气道,不使热毒有犯,则自能免此患矣。袁氏治呛逆歌曰∶ 痘中呛逆最凶危,沉香浓汁杏仁推,远把蜂糖多和水,按经煎透滤渣随,欲服晨时加好乳,汤中温热渐调之。余每 详察,痘呛者,乃元气耗铄,枭炎上升,故致呛逆,准恪后方。
人乳一钟,人参一钱,桔梗一钱,枇杷叶三片,共煎,滤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虽效,总 不若此方之屡见捷也。
【目录】集之五·心脏部三\痘疮(中)
【篇名】吐利属性:〔万〕疮疹吐利,常候也,经曰∶诸呕吐暴注,皆属于热。盖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火内迫,则传 化失常,而吐利并作,火性燥动,迅 故也。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
则上吐下利。又,里气上逆而不下则吐,气下而不上则利。疮疹初发热时有吐利者,不可骤止,令邪气上下得 出也,吐利久不止,方可治之,更宜消息。〔薛〕《痘疹方》云∶痘疹吐泻,盖因脾胃不和,饮食不调,烦渴呕 吐泄泻,并用白术散(渴),然疮疹皆赖脾土,脾土实,则易出易靥,万物得土气温暖而生,吐泻则伤脾土,遂有 更变之证,夏月中暑烦渴,泻或腹痛,或欠筋,用五苓散(惊加)藿香。伤食吐泻,用小异功散(吐泻)。手足并 冷者,用益黄散(脾)、豆蔻丸(泄利)。顶陷灰白,用木香散(渴)。疮正出而吐泻者,或见血者,俱为逆证,
难治。窃谓前证虽因脾胃不和,然邪实上焦,则宜吐,邪实下焦,则宜泻,如吐泻嗳腐吞酸,皆宜宣发,但微甚不同 耳。张翼之云∶若痘疹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合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见形),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去官桂,止表虚减肉豆蔻。若能食便秘倒靥为里实,勿 补,当用钱氏及丹溪法下之,皆为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补则溃烂不结痂。凡 痘见 ,便忌葛根汤,恐发表虚也,如有更变,当随证治之。〔张〕吐泻有冷热二证,吐而不渴,泻而手足冷,面 色青白,此冷证也,益黄(脾)、理中辈主之,或四君子加木香、豆蔻亦妙。既吐且渴,虽泻而手足心热,
面赤,居处喜冷,此热证也,五苓散(惊)竹叶石膏汤(痘渴)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涩,
面赤闷乱,钱氏云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痘发热)下之。《百问方》用香苏饮,吐加半夏、茯苓、白芍。泻 加白术、茯苓。烦躁呕吐渴泻者,亦热也,白术散(渴)最当,紫草木香汤亦可。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白茯苓 甘草节(各等分)
上 咀。用水一盏,煎五分,不拘时服。如恶寒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每帖二钱半。
香苏饮
治小儿痘疹作泻。
香附子 陈皮 紫苏 川芎 甘草 白芷(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葱白煎,或白水煎。泻加白术、茯苓,呕加茯苓、白芍药。
紫草木香汤
治痘出不快,大便泄利。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术(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一方,无甘草。
上锉散。入糯米百粒,水煎服,每帖三钱。紫草能利大便,白术木香佐之。脾气虚者加人参。
人参胃爱散
治痘疮已发未发,吐泻不止,不思饮食,或吐逆等证。
人参 藿香 紫苏 甘草(炒) 丁香 茯苓 木瓜(各等分) 糯米 上,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初发热,自利而吐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更详审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黄或青绿者,其气臭者,
皆热也。若吐清痰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热治之,乃内虚也,四君子汤加诃子肉及益黄散(脾)。一云∶痘欲出 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挟宿食也,四君子汤加砂仁、橘红,或中和散,有宿食者,用紫霜 丸(癖)。发热时吐泻不止,身热口渴者,四苓散加黄连、淡竹叶煎服(五苓)去桂是也。
黄芩加半夏汤
黄芩(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白芍药(酒拌晒九次,三钱) 半夏(汤泡七次,二钱) 生姜(一 钱) 大枣(二枚)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渴、去半夏,加枇杷叶去毛炙二钱,芦根、茅根、各三钱。
中和散
治中焦停寒,或夹宿食。
浓朴(一钱) 白术(八分) 干姜(四分) 甘草(三分)
上锉细。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稍热服。
起胀灌脓时吐利并作,宜急治之,胃寒者益黄散、理中汤,胃热者黄芩半夏汤调四苓散。
靥后吐泻,亦分冷热,冷者亦宜益黄、理中辈,热者四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