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热于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用补中益气汤;禀肾不足与虚火伤肺者,用六味地黄丸。若仰 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颅呵欠、切牙等症,悉属肾虚,非地黄丸不能救也。
若患吐泻或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有不能咽者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当以参术温补之剂 主之。《保婴集》云,小儿五六岁,心气不足而不能言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黄丸。
三十二问,解颅。仲阳谓生下囟不合,肾气衰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 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见肾虚 症。杨氏曰∶小儿年大,头缝开解而不合者,肾主髓,脑为髓海,肾气有亏,脑髓不足,所以头颅开而不能合也。人乏 脑髓,如木无根,凡得此者不远千日,亦有数岁,乃成废人。故有此症亦不可束手待死也,宜与钱氏地黄丸,仍用天南 星,微炮为末,米醋调敷于绯帛,烘热贴之,亦良法也。
三十三问,囟陷囟填。囟陷者始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久则血气虚损不能上冲脑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 满,
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之。囟填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 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如物堆起,毛发短黄自汗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牢靳,热气上冲则柔软。寒 者温之,热者凉之。剂量轻重,兼与调气。小儿肝盛风热交攻亦然,此症未易退瘥,或热症用大连翘散主之。有表热症 柴胡散主之,又有封囟散掩之。
论曰∶小儿胃和冲和则脑髓充盛,囟顶渐合。若胃热熏蒸脏腑,则渴而引饮,因致泄利。今脏腑壅热,血气虚弱,
不能上冲脑髓,所以囟陷也,用当归散、地黄丸。
齿迟、语迟、行迟∶齿迟者肾气不足;语迟者心气不足;行迟者禀受不足。
天柱骨倒∶项软者胎气不足。大病后后项软即天柱骨倒也。或吐泻之余,伤寒失表,脾受风热者,速与祛风追热,
及以强筋之剂。
(小儿肌体雄壮,不为瘦瘁,忽然项软倾倒,此名下窜,皆因肝肾气虚,客邪侵入脏腑,传于筋骨,故成此疾。盖 肝主乎筋,肾主乎骨,筋骨俱弱则项软、垂下无力,亦名天柱骨倒,与五软相类,不过调元散、补肾地黄丸。)
〔附方〕
七味白术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木香 干葛 甘草
补中益气汤
见脱肛症内。
六味地黄丸
菖蒲丸
治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钱) 人参(五钱) 丹参(二钱) 天冬 麦门冬(各一两)
连翘散
见风毒症内。
柴胡散
封囟散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门冬(二钱) 胆草(一钱,酒炒) 防风(一钱) 柴胡(五分)
当归散
见诸泻症内。
地黄丸
调元散
人参 茯苓 茯神 白术 白芍 熟地 当归 黄 川芎 石菖蒲 山药 甘草
补肾地黄丸
见五淋症内。
【目录】下卷【篇名】胃气虚寒属性:总括 胃冷皆因禀赋虚,或因大病久成之;急须温补扶元气,免得 羸请药师。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气血脏腑,俱由胃气而生。故东垣之法一以脾胃为主,所谓补肾 不若补脾是也。在小儿虽得乳食,然水谷之气未全,犹仗胃气,胃气一虚则四脏俱失所养矣,故丹溪谓小儿多脾胃之疾 也。若面色 白,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痛,此胃气虚寒之症也,用五味异功散主之。若大便不实,
兼脾虚也,加干姜温之。中满不利,脾不运也,加木香开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地黄丸补之,禀赋胃气不 足亦用此丸。盖下焦真阳充盛则上升,脾元自然温蒸水谷矣,《内经》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药也。
〔附方〕
五味异功散
见惊风症内(去木香)。
八味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
【目录】下卷【篇名】小儿初生诸症属性:(附∶小儿五软)
总括 胎热 三朝旬外月余儿,目闭胞浮症可推;常作呻吟烦躁起,此为胎热定无疑。
胎寒 孩儿百日胎寒候,足曲难伸两手拳;口冷腹膨身战栗,昼啼不已夜滋煎。
胎黄 小儿生下胎黄症,母感热毒传而成;急服地黄犀角散,黄退身冷命可生。
胎惊 胎惊亦是胎中得,产妇乖常调理失;面泽目光可生也,眉间黑色真太急。
脐风 脐风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突起,恶声口撮是为风。
脐突 婴儿生下旬余日,脐突光浮非大疾;秽水停中明所因,徐徐用药令消释。
脏寒 手兼足冷面微青,腹痛肠鸣泄泻频;盖为生时感寒湿,夜多啼切日常轻。
黄帝曰∶若我不能察其幼小者。夫生知之圣犹曰难之,何哉?盖芽儿初生,骨肉未坚,五脏未充,正如水上之泡、
草头之露耳。初生七日之内,天地八风之邪,岂能速害?良由在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