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寻痰而治,
宜服镇惊清心之剂。如痰涎胶固者,此药未能驱逐。在上者用吐法,吐后方用前药,痰实在里者亦须下之。
补遗 癫痫即头眩也,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曰癫痫。徐嗣伯曰∶大人曰颠,小人 曰 痫,其是一疾也。但痫症中作声及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再发,时作时止而不休为异耳。
《内经》曰∶人生而有癫疾者,名曰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积气并居,故令子惊 为颠疾。
又《内经》曰∶春脉者肝也,春脉太过,为病在外,善怒,忽眩冒而癫痰,脉来弦实而强为太过,甚则忽忽善怒,
眩冒而癫痰。
〔附方〕 \x胎痫正发之剂\x 天将子 天麻 蝎梢 防风 辰砂 麝香 末之,乳汁调服。
\x安心神之剂\x 菖蒲 石膏 犀角 人参 远志 茯苓 白苏子 甘草 \x疏热解表清利之剂\x 独活 羌活 天麻 人参 荆芥 防风 川芎 甘草 \x化风丹\x(治口噤身反目直吐涎) 人参 南星 天麻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荆芥 甘草 \x铁粉丸\x(治痫发无时,吐沫心闷) 龙齿 轻粉 天麻 南星 没药 牛黄 麝香 \x猪胆南星散\x 用南星一味,湿纸裹煨,研末,将雄猪胆汁调化,连服之。
\x牛黄膏\x 南星 全蝎 蝉蜕 僵蚕 天麻 白附子 防风 麝香 \x镇心丹\x 辰砂五钱为细末,用猪心血和匀,以蒸饼裹剂蒸熟,取出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临卧时服。
<目录>上卷<篇名>积聚属性:总括 积常有处聚无常, 有明形瘕假肌;四病所生俱是积,身中气血各遭伤。
脉法 小儿脉伏结为物聚。
钱氏曰∶小儿脉沉细为癖积。
脉经曰∶脉来细而附骨者积也。
《内经》曰∶积聚留饮痞膈,中满湿积,霍乱吐下, 瘕坚硬腹满,皆太阳湿土,乃脾胃之气积聚之根也。
丹溪曰∶块乃有形之物,气不能成形,痰与食积死血也。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死血,治法行气开血为 主。按此大略之言不可大拘也。夫小儿热气蕴于胸膈之间,留饮聚于腰胁之内,由是荣卫不能流行,脏腑不得宣通,胀 满而致癖结,势使然耳!或时发壮热是也。故疟家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后结癖,寒热不已者,以此大抵脏腑和平,荣 卫调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食失节,三焦关膈,以致水浆停滞,肠胃不得宣行,冷气搏之,
乃结聚而成癖也。治疗之法实则水晶丸下之,候所作形症消尽,便可攻补兼施。《经》云∶大积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 而止之是也。气弱者先调脾胃,如前下之,若虚甚用三棱散、化癖丸渐消之,顺适阴阳,以平为期,然先补后泻,行迎 夺之法,去其陈寒冷积,若面黄唇白,发竖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徐徐用药消化调理为上,古人所谓养正则积自除 也。积症寒热似疟,肚腹疼痛,面黄肌瘦,其候未可作疟治,又不可峻取,亦不可太补。峻取则耗散元气,津液虚损;
太补则积温成热,转生他症。治先发散,调和中气,缓急次序下之,勿伤其胃。
(批∶久疟后腹中有块者宜服藿香正气散,用二陈汤加柴胡葛朴苏青槟果楂,先发散之,然后服鳖甲散治之,然亦 渐加人参之类以保其元气。)
〔附方〕 \x治疟癖\x 生地 白芍 陈皮 川芎 黄芩 半夏(以上各一钱) 甘草(五分) 酸炙鳖甲(二钱) 水姜煎 服。
\x水晶丸\x 南星 半夏 滑石 益智 巴豆霜 \x三棱散\x 见诸吐症内。
\x化癖丸\x 陈皮 莪术 三棱 青皮 枳壳 槟榔 白术 丁香 细辛 广木香 \x藿香正气散\x 见伤积症。
\x二陈汤\x 见诸吐症。
\x鳖甲散\x 见疟疾症内。
<目录>上卷<篇名>黄胆属性:总括 发黄暑湿蒸脾得,内外因分治最良;更有胎元生便见,切宜多服地黄汤。
脉法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凡发黄,寸口无脉,鼻气冷,并不可治。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于 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土色行于面与肌肤也。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而子亦病矣。故有诸中者必形 诸外。其症虽分为五,终无寒热之异。
丹溪曰∶同是温热如 曲相似,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失于汗下,故使湿热 拂郁内甚,令人发黄病也。或有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青筋肌肉消瘦身必发黄。此因疳而有是症,仍以疳症治之自愈。
治疸之法用五苓散倍加菌陈服之,或茵陈汤及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应手获效。又曰湿在上宜汗、在下宜利小便,或二 法并用,使上下分消。
又有小儿生下,遍体俱黄,惟面目 浓如金色,身发壮热,名为胎黄,因未产之前母受极热,母子俱宜服生地黄汤。
疸有五∶有黄胆、有黄汗、有酒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