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
【方歌】三一承气治实吐,涤滞通塞功最着,芒硝相配生大黄,枳实甘草同浓朴。



<目录>卷三\吐证门

<篇名>寒吐

属性:朝食暮吐为冷吐,乳食不化不臭酸。四肢厥冷面唇白,姜橘丁萸理中煎。
【注】寒吐者,皆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小儿饮之,则成
冷吐之证,其候朝食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
当温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汤主之。
\x姜橘散\x
白姜(二钱) 陈皮(一两)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枣汤调服。
\x丁萸理中汤\x
即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胃止呕)。



<目录>卷三\吐证门

<篇名>热吐

属性:食入即吐因胃热,口渴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加味温胆汤可痊。
【注】热吐之证,或因小儿过食煎爆之物,或因乳母过食浓味,以致热积胃中,遂令食
入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治宜清热为主,加味温胆汤主之。
\x加味温胆汤\x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麦冬(去心) 枳实(麸炒) 生甘草 竹茹 黄连(姜炒)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热吐须用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良,麦冬枳实生甘草,竹茹黄连水煎尝。



<目录>卷三\泻证门

<篇名>泻证总括

属性: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
【注】泻之一证,多因脾被湿浸,土不胜水而成。然致病之原各异∶或乳食停滞不化,或感受寒暑之气,或
惊邪外触,或脏受寒冷,或脾虚作泻,更有飧泻、水泻之证。致疾之因不同,而调治之法亦异。医者详细辨之,或分消、
或温补,因证施治,庶不误矣。



<目录>卷三\泻证门

<篇名>伤乳食泻

属性:乳食过伤泻酸脓,噫臭腹热胀满疼,口渴恶食溺赤涩,保安平胃奏神功。
【注】伤乳食泻者,因乳食过饱,损伤脾胃,乳食不化,故频泻酸脓也。噫臭腹热,胀满疼痛,口渴恶食,小便
赤涩,须用保安丸消其滞,次用平胃散和其脾,庶积消而泻止矣。
\x保安丸\x
香附(醋炒) 缩砂仁(各一两) 白姜(炮) 青皮(醋炒) 陈皮 三棱 莪术 炙甘草(各五
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量儿大小与之,白汤化下。
\x平胃散\x(方见 乳)



<目录>卷三\泻证门

<篇名>中寒泻

属性:过食生冷中寒泻,肠鸣胀痛泄澄清,面白肢冷懒饮食,理中诃子散堪行。
【注】中寒泻者,因过食生冷,以致寒邪凝结,肠鸣腹胀,时复疼痛,所泻皆澄彻清
冷,面色淡白,四肢逆冷,饮食懒进也。温中理中汤主之。止泻,诃子散主之。
\x理中汤\x(方见不乳)
\x诃子散\x
诃子(面煨) 肉豆蔻(面煨) 白术(土炒) 人参 茯苓 木香(煨各一两) 陈皮
炙甘草(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汤调服。



<目录>卷三\泻证门

<篇名>火泻

属性:火泻内热或伤暑,暴迫下注腹痛疼,烦渴泻黄小便赤,玉露四苓可收功。
【注】火泻者,皆因脏腑积热,或外伤暑气,故泻时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烦口渴,
泻多黄水,小便赤色也。先用玉露散清其热,再用四苓汤利其水,庶得其要矣。
\x玉露散\x
寒水石 石膏(各一两) 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量儿大小,温汤无时调服。
\x四苓汤\x
茯苓 白术(土炒) 猪苓 泽泻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火泻小便不利通,利水除湿用四苓,茯苓白术猪苓泽,灯心为引共煎成。



<目录>卷三\泻证门

<篇名>惊泻

属性:【注】惊泻者,因气弱受惊,致成此证。其候夜卧不安,昼则惊惕,粪稠若胶,色青
如苔。治宜镇心抑肝,先以益脾镇惊散定其惊,次以养脾丸理其脾,庶可愈矣。
惊泻因惊成泄泻,夜卧不安昼惕惊,粪稠若胶带青色,镇惊养脾服通灵。
\x益脾镇惊散\x
人参(钱半)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朱砂(八分) 钩藤(二钱) 甘草(炙五分)
上研细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服。
\x养脾丸\x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各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