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乃制玉露散以解时令之热。冷
水调服。一剂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儿方也。
本县一屠家徐姓者。有儿十二岁。六月病泻。请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
即止恐犯胃气之戒。又失之。此儿初服药后泻渴俱止。再服之泻益甚。又服之大热大渴。面
赤如火。张口喘呼。用见事急。自邀我同看。予问所服者何药也。云前所制玉露散也。又问
服几次。其父母应云。初服一次效。后连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汤
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药后若安静即止。药后若烦躁。再与一剂。用受教往治。果
加烦躁。连进二服而安。用获浓谢。特至吾家。拜曰。以报日前之教。因问予。二子病证相
同。治法各别何也。予曰。夏至后泻者。七分热。三分寒。治此泻者。当七分寒药。三分热
药。前证因汝多服理中汤。犯用热远热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热。后证因汝过服玉
露散。伤其中气。故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救里也。用曰。何以安静者不治。烦躁者反可治也。
曰。夏至后垢卦用事。伏阴在内。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为腹而生土。土爱暖而恶寒。玉
露性寒。伤其脾土。阴盛于内。阳脱于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热。所以收敛欲脱之阳。胜其
方长之阴。服药安静者。脾气败绝。投药不知。故不可治。如烦躁者。寒热相搏。脾有生意
。故再投药。使胜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热泻。当如之何。予
。看其病证何如。泻多热渴少者。急以温中为主。先进理中汤。后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
不可用也。先大热大渴泻少者。此里热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热渴略止后。用
理中汤补其中气。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术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
记吾言。再勿误也。白术散治泻渴不止要药也。如服白术散渴泻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肾。肾
得水而反燥。故转渴泻。宜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等分服之。辛以润燥。致津液。用自此后
医术渐通。家道颇昌。
暑疟者。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
暑咳者。甘桔汤合黄连阿胶丸。
经云。夏伤于暑。秋发 疟。予谓疟之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
病也。大抵民病疟痢者多。盖四时之气。太阴湿土之令。手太阴肺经。受风寒暑湿之气。病
疟多。足太阴脾经。受饮食水谷之邪。则病痢多。二经俱受邪则疟又病痢也。病疟者。平疟
养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传不易之秘法也。宝之重之。勿轻示人也。难云。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伤寒得之。鼻塞声重。宜发散。麻黄汤主之。
麻黄(连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热甚者加生石
膏末。腊茶叶。名五虎汤神效。
湿伤肾。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肾病也。宜地黄丸去丹皮。加黄柏酒炒。破故纸炒
。小茴香炒。各二两。干姜炒黑五钱。研末丸服。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热之病也。况冬月暄热令行。则阳气暴泄。不能闭藏
寒所折。至春则发为热病也。小儿得之。则发疮疹病者。亦温热之类也。如有此气。宜预服
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验。



<目录>卷之四

<篇名>附∶汤方

属性:一、天保采薇汤
羌活 前胡 半夏 陈皮 柴胡 赤芍 白茯苓 川芎 枳壳 浓朴 桔梗 苍术 升
麻葛根 藿香 独活 甘草
二、犀角解毒汤(治胎热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黄 白芷 甘草 连翘 荆芥 防风 牡丹皮 木通
三、导赤散(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叶 黄芩
四、大连翘饮(治胎热等症)
连翘 赤芍 归尾 木通 甘草 防风 荆芥
五、理中汤(治胎寒等症)
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六、钩藤膏(治内钓吐痛)
乳香 没药 木香 僵蚕(共为丸钩藤汤下)
七、地黄茵陈汤(治疸黄)
生地 归尾 猪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苓 茵陈 泽泻 甘草
八、芍药汤(治夜啼泄泻)
白芍 泽泻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九、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寒等症)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术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枣引。
十、固真汤(治慢惊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参 山药 黄 肉桂 白术 白茯姜枣引。
十一、保元汤(治汗多变慢惊)
黄 人参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惊)
半夏 生姜 肉桂
十三、调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