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慢惊有三因

属性: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亦冷。手足时螈 。昏睡露睛。此无阳也。宜
未发而治之。调元汤合小建中汤主之。如见上证。虽有神丹。不可治也。或问。吐泻何以生
风。而不可治者何也。曰。五行之理。气有余则乘其所胜。不足则所胜乘之。吐泻损脾。脾
者土也。风者肝木所生也。脾土不足。则肝木乘之。木胜土也。其病不可治。人身之中。以
谷为本。吐多则水谷不入。泻多则水谷不藏。吐则伤气。泄则伤血。水谷已绝。血气又败。
如之何不死也。
或问风从风治。何以所立之方。不用风药。何也。曰。内经云。肝苦急。以甘缓之。以
之。以辛散之。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调元汤。参 甘草之甘。甘可以缓肝之急。
为治风之圣药也。而又可以补脾。芍药桂枝。苦辛为从。可以建中。二方合而用之治慢惊风
者。此东垣老人之秘传也。
因得惊风。医用利惊之药太多。致伤脾胃。元气益虚。变为慢惊者。此外风未退。中虚
又生。风虚相搏。正去邪存。大命随倾。此慢惊风证。尤慎于始也。
一儿五岁。病痢。医用药治之。痢转甚。其脾胃中气下陷也。予用参苓白术散调之。十
止。予辞归。有惑者谓其父曰。无积不成痢。富家之子。多有肉积。吾有阿魏。尝用治痢有
效。父惑而听之。乃以阿魏作丸。如小豆大。连服三丸。其子昏睡。适予又至。以服阿魏丸
告。予惊曰。阿魏虽去肉积。大损元气。令郎脾胃已弱。岂可服之。父曰。病安而喜睡未醒
也。予谓乳母叫之。则目露睛。气已绝矣。
有儿脾胃素弱。一日病泻。以理中丸服之。泻未止。口内生疮。谓儿前药性热助火。复
药投之。身微热。睡则扬睛。予见之曰。此儿发慢惊风。脾胃本虚。泻则益虚。口中生疮者
。脾虚热也。误服冷药。则中气益损。昏睡不乳。虚损之极也。当急作调元汤。加倍人参服
之。调理半月而愈。
一女子五个月内发搐。予以泻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转甚。予思痰壅气郁。乃发搐
丸散颇粗。与痰粘滞于咽喉之间。致气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叶煎作汤。取绵纸滤去其渣
滓。澄清服之。搐止。其父叹曰。医之贵于变通也如是夫。
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儿斜视。彼曰看娘。儿口开张。彼曰寻娘乳吃。予叹曰。误矣。睹子转睛。谓之看娘。急口
开张。谓之寻乳。皆死证也。其夜儿果死。
肝主风。急惊风。搐搦振掉。肝之本经气动所生也。当急治之。得心热则发。宜泻青丸
导赤散煎汤送下而愈。初发搐昏睡不醒。或掐人中。或掐大陵。或灸中冲。待其醒而药之。
或用白僵蚕猪牙皂角细辛川芎藜芦等分为末。吹鼻中。嚏者可治。不嚏者不可治。
如顽涎壅塞者。用僵蚕末吐之。或礞石滚痰丸吐之。家传三黄五色丸下之。
小儿发搐。如法治之。搐止者吉也。如时发时止。昏睡不醒。不乳者死。
儿一岁发搐不止。口鼻气出温者。此真搐也。不可治。搐后易醒。口鼻气出热者。此假
。可治。钱氏云。气温则内生。谓肝之真脏病见者。故曰真。气热者。病自外生者也。故曰
先翁治一儿。盈月后发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
祖训治急惊风。只用泻青丸导赤散。
旧县张月山长子。病急惊风。十七日不醒。待请予到。舌色黑矣。予尝见父念玉函经。
舌黑洗不红。药洗分明见吉凶。全问曰。用何药洗之。父曰。薄荷汤。乃根据法急取薄荷汤洗
之。舌变红色。予曰。可治也。用泻青丸二钱。煎汤服之。一饮而尽。口燥渴已止矣。其夜
搐止热退而安。此子不遇予几死。
汪元津幼子。七月间因伤食病疟。七日发搐。予见之。肝风虽甚。脾未至困。当泻其肝
补其脾可也。乃以泻肝散。三服而搐止。后用调元汤。以补其脾。琥珀抱龙丸。以平其肝。
喜睡。二目不能开。予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属肝。而胞属脾。合目不
开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儿目欲开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
与嬉戏者。取其小鼓小钹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娱之。未半日。目开而平复也。凡十日
而安。
胡凤崖有子痘疮后伤食疳。饥瘦发穗。有医童一册见之曰。不是疳证。乃血虚也。其家
。始效。则生一病。如痫非痫。昼则安静。夜则梦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
状。询其病原。此儿性不食药。一册来喂药。必将针火以恐吓之。而得斯疾也。盖胃为戊土
。肾为癸水。合而化为火。肾主恐。恐则伤肾。此因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肾无化原。亦从
而虚也。肾藏志。肾虚则神志不宁。而生惊恐也。寤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