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 煨姜 水煎服。
喘急门
凡小儿喘急,关纹浮大,手足温,主外感;关纹淡白,唇白,主虚。外感之喘,发热无汗,主表实也;有汗而喘者,主表虚也。
五虎汤
治外感无汗而喘。
麻绒(一钱) 杏仁(七粒) 细茶(一撮) 有痰者加二陈汤,即茯苓(二钱) 法夏 广皮(各一钱)甘草(三分) 姜(一片) 枣(二枚) 水煎服。
三子汤
治气喘胸中紧满作嗄声。
苏子 芥子 莱菔子(各一钱) 不用引,虚者禁用。
八味地黄汤
治喘急久不愈,肾气虚寒。
熟地(五钱) 枣皮 山药 茯苓(各二钱) 粉丹 泽泻(各一钱) 肉桂 附子(各七分) 生姜、大红枣引,水煎服。
三承气汤
治喘而舌黄,大便坚实者,热邪传里也。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各一钱) 甘草 槟榔 藿香(各七分) 水煎服。
咳血门
小儿感受风寒邪热入肺,初起疏散,久则滋阴,务察关纹浮暗,神气虚实而治之。
加减参苏饮
治小儿初起咳血,或咳血兼外感者。
紫苏 广皮 桔梗 前胡 广香 当归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吐血童便为引。
加减清肺汤
茯苓 当归 生地 白芍 紫菀 玉竹 百合 侧柏叶(炒) 桑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六味地黄汤
治阴虚久咳吐血者,并治小儿手足心热,神气虚损,日清夜烦等症。
熟地(三钱) 怀山药 茯苓 枣皮(各二钱) 粉丹 泽泻(各八分) 吐血者加牛膝一钱。
呕吐门
凡小儿呕吐,多伤于胃则呕,或上有痰,宜服:
和胃二陈汤
半夏 广皮 藿香 神曲 麦芽(炒) 紫朴 苍术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泡姜(引) 水煎服。
唇红呕吐,加竹茹、石膏、黄芩各一钱;小便短加木通、前仁各一钱;吐兼泻而有寒热者,加紫苏、前胡、白芷、泽泻;寒重吐不止者,服逐寒荡惊汤,方见惊风门,照后加减,用生姜汁、蜂蜜为引,煎服。
霍乱门
小儿霍乱之病起于仓卒,其证挥霍扰乱,无有宁止。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不合,上吐下泻,而烦躁闷乱者是也。其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又有上不能吐,下不能泻者,为干霍乱,又名绞肠痧。其病因脾胃之邪无从内出。若加喘满作搐者,十不救一。凡上吐下泻,当分寒热而治之。凡初起勿饮米汤,以主胃邪者难治,宜服藿香正气散。有先泻后吐者,乃脾胃虚寒,故先泻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气慢,额上有汗,六脉沉细,此为虚冷,宜温之,六君子汤。不愈则理中汤加霍香、木瓜各一钱。
有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喘促唇红吐沫,面赤渴饮水浆,脉洪而数,此为热也。
和解之,五苓散加藿香。
其于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速用盐汤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积痰,然后用药,或以针刺十指甲边,令血出,或刺膝弯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后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
治风邪伤胃,阴阳不和,上吐下泻。
紫苏 腹皮 桔梗 茯苓 法夏 紫朴 白芷 广皮 炙草(等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水煎服。
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陈皮、法夏,方见伤暑门。
理中汤见伤暑门,加藿香、木瓜各二钱。
加味五苓散
治伤暑霍乱吐泻。
焦术 茯苓(各二钱) 猪苓 泽泻 安桂 藿香 木瓜 西砂(各一钱) 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 灯芯(引)盐汤吐法 其法以温水调食盐略咸,一大碗,令小儿饮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间则吐,一吐即安。
一方用绿豆、胡椒各二十粒,研细,水煎服。如渴甚,将二物研细,以新汲水调服即安。
一方六一散调姜汁水服。
吐泻门
胃苓汤
小儿吐泻,寒食隔滞,腹痛脾虚必服。
苍术 陈皮 浓朴 猪苓 茯苓 焦术 泽泻 甘草(等分)腹痛加白芍、香附,罗必伟先生本方加肉蔻最效。
七味白术散
条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藿香 干葛 白芍(各一钱) 甘草(六分) 车前子 炮姜为引。
神效丸
治胃虚泄泻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