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治食积胃脘痛、心腹痛、小腹痛、癖痛、虫痛。
京三棱(煨) 蓬莪术(煨) 半夏曲(焙) 小枳实(麸炒) 正川连(姜炒) 吴茱萸(泡)
正广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南木香(屑) 尖槟榔(炒) 川浓朴(姜制) 川楝肉(炒) 小茴香(酒炒)
共为末,神曲糊丸。量儿大小加减,米饮调服。
\x木香槟榔丸\x 方见卷三食积门。
\x乌梅丸\x 治胃冷,虫痛攻心,呕吐,四肢冷。
官拣参 川黄柏 北细辛 青化桂 川熟附(以上各六钱) 川黄连(五钱) 正花椒 大当归 黑姜 炭(以上各四钱) 肥乌梅(三十个,蒸,去核,收净肉,捣烂)
共为细末,酒蒸乌梅肉捣膏和药,少加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水送,每日二三服,以十分之一,
水煎服亦可。
<目录>卷四\腹痛证治<篇名>腹痛简便方属性:治一切胃痛胸痛腹痛腰痛,疼如锥刺,不可忍者,花椒不拘多少,研为细末,和少面粉,醋和成饼,贴于痛 处,上铺艾绒,用火灸之,疼立止。
一切腹痛,不问虚实寒热皆效。用小麦杆烧灰,地上出火毒,将布包之,滚水淋汁,一服立止。
一切疼痛,或寒或热,或积食,或积血,证莫能辨,药不能施,有起死回生之妙。用生姜一斤,捣烂,略 挤去汁,入锅内炒热,用布分作二包,先以一包熨痛处,冷即换热者,勿令间断。如姜已干,略加前汁拌之,
又炒又熨,痛止乃已。
凡小儿腹痛,摸其肚有一块梗起者,虫痛也,不须用药,惟令大人以手擦揉其块处,久久搓之,半日许,
其虫将死,皆从大便而出,痛立止。
小儿腹痛,啼哭不止。用南木香、明乳香、黑没药俱去油各五分,水煎温服。
小儿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青色,身出冷汗。用姜黄一钱,南木香、乳香、没药 俱去油各三钱,共为细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调下。
小儿盘肠气痛,月内之儿多有之。其证腹内如蛙声,啼哭不止者是也。盖寒热不和,脏气不行。用栀仁五 钱、附子三钱,同炒极枯,取起,拣去附子不用,单取栀仁,加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五分,小茴香汤下。
小儿腹痛,啼哭不止。用乳香一钱,去油,灯花七枚,同为末。每服二分,乳汁调服。
小儿虫痛,口流涎沫。使君子取肉微炒,为末,五更时,米饮调下。
小儿腹痛,一痛即死者,名为虫痛,似痫。用干漆烧灰,白芜荑二味,等分为末,每五分,米饮调下。证重 者,每服一钱。
小儿盘肠腹痛,浓煎葱汤,浇洗儿腹,仍以葱捣烂,炒热作饼贴脐上,良久,屎出痛止。
<目录>卷四<篇名>癖积症治属性:经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积不痛,难已也。又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 应衣,脉宗气也。结而横,有积矣。凡饮食之积,其渐积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 无难也。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癖积于左胁膈膜之间,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饥饱无论,饮食叠进,
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并肠外汁沫搏聚不散,渐成 疾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而尤于食面之乡为最,
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积于皮里膜外,所以不易治也。惟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击,徒致 胃气受伤,而积仍未及,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则癖,胁旁时时作痛,时发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故疟家多有此证。
凡疟疾发过之后,必令其热退极尽,方可饮食;若热未尽而饮食之,则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成癖积。
小儿脏腑和平,脾胃壮实,则荣卫宣畅,津液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脾胃不胜,乳哺失调,
三焦不运,水饮停滞,冷气搏之,结聚而成癖也。体素弱者消癖丸,气壮实者赭石挨癖丸。大约有癖之儿,虚 者居多,攻下之药,非可常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减,用消癖丸缓缓消之,至为良法。
<目录>卷四\癖积症治<篇名>入方属性:\x消癖丸\x 治癖在胁下,面黄肌瘦,午后发热似疟。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正广皮(酒炒) 白云苓(乳蒸) 杭青皮(醋炒) 川浓朴 (姜制) 小枳实(麸炒) 法半夏(焙) 西砂仁(酒炒) 六神曲(炒) 陈麦芽(炒,以上十一味俱 各二钱) 九肋鳖(炙,三钱) 京三棱(煨) 蓬莪术(煨) 炮黑姜(以上各一钱) 青化桂 南木香(各 二钱) 正雅连(姜汁炒,二钱)
共为细末,早米粉糊为丸。每服一二钱,量儿大小加减,米饮下,以癖消药止。
\x赭石挨癖丸\x 治腹中癖块,或生寒热,或时作痛。小儿壮实,饮食素强者,方宜用之。脾胃素弱者,切 不可服,惟以前消癖丸攻补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 ,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