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9-幼幼集成-第42页

枚为引,水煎服。
\x六君子汤\x 方见卷二非搐门。
<目录>卷二<篇名>霍乱证治属性:经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又曰∶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夫霍乱之病,起于仓卒,其 证挥霍扰乱,无有宁止,故名霍乱。多因夹食伤寒,阴阳乖隔,上吐下泻,而烦躁闷乱者是也。盖人有三焦∶ 上焦受纳水谷,主入而不主出;中焦腐化水谷,流行于五脏六腑;下焦分别水谷,主出而不主纳。故邪在上焦 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上吐下泻。凡霍乱得吐泻,则邪气上下得出,斯无苦也;陈 出尽,而吐泻 自止。乃有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为干霍乱,又名绞肠痧。其病因脾胃之邪无从而出,若加喘满作搐者,十不救 一。其有上吐下泻者,当分寒热而治之,亦宜止其乳食,恐其增痰也。故霍乱饮米汤必死,以其助胃邪故也,
宜藿香正气散。
有先泻后吐者,乃脾胃虚寒,故先泻白水,而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上有汗,六脉沉细,此为虚 冷,宜温之,六君子汤。不愈,则理中汤加藿香、木瓜各一钱。
有先吐后泻者,乃脾胃有热,故喘促唇红,吐多面赤,渴饮水浆,脉洪而数。此为热也,宜和解之,五苓 散加藿香。
其干霍乱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最为危迫,速用盐汤探吐之,必待其吐出宿食积痰,然后用药,或以针刺 十指甲边令血出,或刺膝湾名委中穴,出血即解,后用藿香正气散。
<目录>卷二\霍乱证治<篇名>入方属性:\x藿香正气散\x 治风邪伤胃,阴阳不和,上吐下泻。
紫苏叶(一钱) 大腹皮(一丸) 芽桔梗(一钱) 白云苓(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浓朴(一钱)
真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x六君子汤\x 方见卷二非搐门。
\x理中汤\x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此加藿香、木瓜。
\x五苓散\x 方见二卷中暑门。加藿香。
\x盐汤吐法\x 其法以温水调食盐略咸,一大碗,令儿服之。良久,以指探其喉间则吐,一吐即松。
<目录>卷二\霍乱证治<篇名>霍乱简便方属性:凡霍乱吐泻腹痛者,切忌热汤及米汤,犯之必死,必待其吐泻后一二时久,服药过后,俟其胃气稍回,渴止 知饥,方可以稀粥与之。
凡霍乱呕吐,不能受纳药食危甚者,速以新汲水和百沸汤各一盏和匀,名阴阳汤,饮数日即定。
凡痰疟及宿食恶毒之物,阻塞中焦,而令腹胀欲作霍乱者,即与盐汤,令其顿服,吐尽痰食即安。
霍乱吐泻诸药不效,绿豆、胡椒各二十一粒,研细,水煎服;如口渴甚者,将二物研细,以新汲井水调服 则安。
一方以六一散一二钱,浓姜汤调服,夏月更妙。盖六一散凉,姜汤热,亦寒因热用之意也。
干霍乱即绞肠痧,其证忽然心腹绞痛不可忍,上不得吐,下不得泻,痰壅腹胀,手足厥冷,六脉沉细或伏,
死在须臾,真恶候也。急用食盐一两,生姜五钱,捣散,同盐炒黑色,水一大碗,煎数沸,温服。良久,以指探 喉中探吐之,或不吐即泻。
绞肠痧亦有阴阳。阴痧腹痛手足冷,看其身上有红点,以灯火于红点上淬之;阳痧腹痛手足暖,以针刺其 十指背近爪甲处一韭叶许,出血即安,仍先自两臂捩下其恶血,令聚指头,然后刺之。
凡发痧手足厥冷,腹痛,用温水一碗,令病患伏卧凳上,以手蘸水,拍其两膝湾,名 委中穴,看其有紫黑点现,以针刺出恶血即愈(脾脉、肝脉、肾脉、三阴之脉皆从此委中穴过。)又法,以香油拍 两手曲池穴,即肘内湾处,以贮麻蘸油戛之,刮起紫疹,立刻即愈。(肺脉、心脉、心包络脉皆从此曲池而过。
以上所为,亦疏散之意也。)
<目录>卷三<篇名>咳嗽证治属性: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
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夫肺为华盖,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气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专主气。经曰∶形寒 饮冷则伤肺。由儿衣太薄,及冷冻饮料之类,伤于寒也。经曰∶热伤肺。由儿衣太浓,爱养过温,伤于热也。又曰∶ 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嗽也。
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要终不离 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以时而言之,清晨咳者,属痰 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五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肺实者,顿嗽抱 首,面赤反食;肺虚者,气逆虚鸣,面白飧泄;肺热者,痰腥而稠,身热喘满,鼻干面红,手捏眉目;肺寒者,
嗽多痰清,面白而喘,恶风多涕。故治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