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细,用黄蜡二钱灯上熔汁,入药和为剂,如粟米大。每服七丸,小儿三、五丸,新汲水吞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五仙丹 治痢方。

  杏仁 巴豆(各四十五粒,针头上并烧存性) 砒霜(一钱,研) 腻粉(二钱) 百草霜(半两) 黄蜡(一两)上件同研匀,熬黄蜡为剂,旋丸如黄米大。白汤下,不计时候。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泻痢方。

  胡椒 绿豆(各四十五粒) 黄丹(半钱,飞)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出油)上件为末,入少面糊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乌梅甘草汤下。

  卷第二十九

  冷痢第三(亦名白痢)《巢氏病源》小儿冷痢候:小儿肠胃虚,或解脱遇冷,或饮食伤冷,冷气入于肠胃而痢,其色白,是为冷痢也。冷甚,则痢青也。

  汉东王先生《家宝》泻痢病证并方:婴孩、小儿春伤于风,因衣暖解脱,为风冷所伤,藏在肌肉。至夏,因饮食、居处不调,又被风冷乘之,以入肠胃,先后重则下痢也。其冷气盛则频下,宜进元黄散二、三服及下金锁散二、三服。如痢下后重,腹、肚、肠、胃搅痛,则进雄朱散二、三服(三方并见本门。)张涣谨按:小儿脾胃久不和,食入不消,冷热不均,其气入于肠间,变为痢也。若冷气搏在肠间,津液凝则痢白。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白痢候歌:一泻时时要水浆,面珠流出汗生光(四十八候此一句云:面上微红脸淡光。)腾腾眼慢常如睡(四十八候此一句云:眼慢腾腾多燥渴),腹内几同被物伤。努咽大肠多发痛、不思饮食面痿黄。发焦眼碧凉浸耳,变色三朝定必亡(白痢变黑,四十八候云:变色三朝定脱肠。)此因惊、伤寒、毒物所致。此泻久、作渴,甚则腹痛、面黄,或青、或黑满面,则不治。其治,当分水谷,调气止痢。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白痢候歌一同,后云:此候须有积、渴、水泻、久肠脱、虚弱,特不可取,只与解脾痢药。若实,微与,取后匀气。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三岁患冷痢。

  上用附子一枚,炮。水五升,合煮鸡子一枚,令熟,以哺儿,瘥。

  《千金》治小儿冷痢方。

  上用蓼菜捣汁,量大小饮之。一作芥菜。

  《千金》又方上用捣蒜,敷两足下。

  《外台》:《广济》疗小儿客冷白痢方。

  人参(六分) 浓朴(炙) 甘草(炙。各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梁州榉皮(八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四肢不和,饮食全少,渐至羸瘦。

  木香散方木香 白术 干姜(炮裂,锉。各一分)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龙骨 当归(锉,微炒) 诃藜勒(煨,用皮。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

  当归散方当归(锉,微炒) 赤石脂 龙骨(各一两) 黄连(去须,微炒) 桂心 人参(去芦头) 干姜(炮裂,锉)白头翁(各三分) 甘草(二分,炙微赤,锉) 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婴孺》治周岁儿赤白痢方同。云:大患冷者,加牡蛎三分,去白头翁。)《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不止。

  龙骨散方黄连(去须,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龙骨(各一两) 干姜(炮裂,锉) 当归(锉,微炒。各三分)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冷痢,腹痛,面无颜色,四肢痿悴,不欲饮食。

  丁香散方丁香 当归(锉,微炒。各一分) 人参(去芦头) 白术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草豆蔻(去皮。

  各半两) 白石脂(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冷痢,多时不断。

  艾叶散方艾叶(微炒) 黄连(去须,微炒) 木香(各半两) 当归(锉,微炒) 诃黎勒(煨,用皮) 龙骨(各三分)干姜(一分,炮裂,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冷痢,下青白色物如鱼脑,腹痛,多时不断。

  吴茱萸丸方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 干姜(炮裂,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当归(锉,微炒) 木兰皮(锉)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白术(微炒) 白头翁 黄连(去须,微炒) 黄柏(微炙,锉) 石榴皮(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