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伤饱羸瘦,不生肌肉,乳食不化。

  芍药丸方芍药(七分,炙) 柴胡(四分) 大黄(三分) 桂心(一分) 茯苓 干姜 鳖甲(炙。各二分)上为末,蜜为丸。一岁儿先哺乳,吞小豆大三丸,日三服。

  《婴孺》治少小伤食苦饱,卧失衣当风,居温地,其为病:腹大膨 ,时泄,困甚,如寒热状,又如霍乱,动作时利,腹出脓血。

  大黄丸方大黄 苦参 人参 桔梗 杏仁(去皮尖) 芎(各三分) 半夏(洗) 黄芩(各二分) 葶苈(四分。炒)上为末,蜜为丸小豆大。一丸,日进三服。

  《千金》附方治小儿食不知饥饱方。

  上用鼠屎二、七枚,烧为末服之。

  卷第二十二

  丁奚第九《巢氏病源》小儿大腹丁奚候:小儿丁奚病者,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若久不瘥则变成谷症。伤饱名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种大体相似,轻重立名也。

  《五关贯珍珠囊》:小儿丁奚,谓之鼓槌、鹤膝候。凡小儿或因吐而泻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肠红,号曰丁奚。七岁以下号鼓槌风,十五以下名鹤膝风。盖此并是风冷伤于肾所致,肾主骨故也。

  《庄氏家传》疳肚、丁奚辨证云:小儿腹大如有青筋见,即曰疳肚也,如无青筋乃名丁奚。是因过饱伤食而得之。

  《婴童宝鉴》小儿丁奚歌:腹高颈细体痿蕤,精彩全无只爱啼,久病谷症脾胃裹,小儿如此号丁奚。

  《葛氏肘后》若患疳气,大腹瘦弱方。

  上捣生薤根,以猪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上用熟炙鼠肉,若伏翼肉哺之。《本草》亦治哺露。

  《葛氏肘后》:小儿丁奚、 癖、黄瘦、发脱等病方。

  代赭(研) 大黄 朱砂(研。各四分) 龟甲(炙,三分) 芍药 青木香 杏仁(去皮,熬,别研) 巴豆(去心、皮,别研,熬) 知母(各二分)上捣、筛,蜜丸。百日儿服如胡豆大;二百日儿服如小豆大;三百日儿如大豆;四百日儿如梧桐子。每服微下为限。大效。

  《千金》仙人玉壶丸 治小儿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方。

  雄黄 藜芦 丹砂 石(一方用矾石) 巴豆(去皮、膜。各二两。《万全方》止用各一两) 八角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万全方》却用三两)上六味先捣巴豆三千杵,次用 石又捣三千杵,次内藜芦三千杵,次内附子三千杵,次内雄黄三千杵,次内丹砂三千杵,内蜜又捣万杵佳。若不用丹砂者,内真珠四两。每内药辄治五百杵,内少蜜恐药飞扬。治药用王相吉日良时,童子斋戒为良。天晴明日无云雾,白昼药成,密器中封之,勿泄气,着清洁处。小儿百病,惊痫痞塞及有热,百日、半岁者以一丸如黍米,小儿乳头与服之。一岁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以饮服。小儿大腹及中热恶毒,食物不化,结成积聚,服一丸。小儿寒热头痛,身热及吐 ,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儿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化,浆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敷腹上良。

  《圣惠》治小儿丁奚,骨中微热,腹内不调,食不为肌肤或苦寒热,腹大。

  鸡骨丸方雄鸡骨(一具,炙令黄) 赤芍药(半两) 赤茯苓(半两。《婴孺》用一两) 石膏(细研,水飞过) 川大黄(锉碎,微炒) 紫菀(洗去苗土。各半两。《婴孺》各用五分)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婴孺》用三分) 白矾(烧灰) 细辛(洗去苗土)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半两) 黄芩 甜葶苈(隔纸炒令香。各三分) 桂心(三分。《婴孺》用二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婴孺》方同,但分两殊。仍云《康氏方》。)《圣惠》治小儿丁奚、 癖,黄瘦发脱。

  代赭丸方代赭(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朱砂(细研,水飞过。各半两) 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婴孺》用三钱三字) 巴豆霜(半分,《婴孺》用一分) 赤芍药 木香 知母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二丸。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日一、二服,以溏利为度。(《婴孺》方同,专治 癖。)《圣惠》治小儿丁奚,虽食不生肌肉,腹大,食不消化。宜服赤芍药丸方赤芍药 川大黄(锉碎,微炒)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 。各三分) 桂心 赤茯苓 柴胡(去苗。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蜜汤下五丸,日三服。

  《圣惠》治小儿丁奚肚大,青脉起,不生脂肉,四肢干瘦,头大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