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方。

  牡丹(去心) 代赭石 芍药(各二分)上为末,蜜为丸。二小豆大,饮下,稍加之。

  钱乙附方和中散 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治腹痛,思食。

  人参(切去头,焙) 白茯苓 白术 甘草(锉炒) 干葛(锉) 黄 白扁豆(炒) 藿香叶(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干枣二个,去核,姜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张涣宽中汤方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姜 木香(各半两) 丁香 青橘皮(炒黄)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

  张涣又方蓬莪术丹蓬莪术(炮裂,乘热锉碎) 当归(洗,焙干。各一两) 木香 人参 桂心(各半两) 黑牵牛(炒微黄)上件捣,罗为末,细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汤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温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参(去芦头) 白术 五味子 当归(炒,焙干) 高良姜(各半两) 木香(一两)上件捣为细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

  张涣又方橘香散青橘皮(炒) 吴茱萸 木香 当归(洗、焙干。各一两) 干姜 丁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温热服,食前。

  《婴童宝鉴》治小儿泻,不思食,腹中痛。

  温脾丸方草豆蔻(二个,掰开,内乳香一皂角大于中,用面裹煨熟) 甘草(五寸,猪胆浸,炙黄色) 朱砂末 麝(各一钱匕)上件为末,研饭为丸如萝卜子大,饭饮下十丸。

  《惠眼观证》槐角丸 治气疾腹内常痛及消积滞。

  槐角末(先以蜜炙,为末,炒一钱用) 胡椒(四十粒) 巴豆(二粒,不出油,研烂,入诸末再研) 丁香(二十粒)上以烂饭为丸,如此○大。每服五丸,生姜汤下,空心服之。

  《刘氏家传》:小儿腹痛疳疾。

  上用水磨乌药,煎服效。

  《庄氏家传》:小儿未能语,啼啼哭不能辩者,当以手候其腹,如有实硬处,即是腹痛。治之方:上研生姜取汁,暖令温,调面成糊涂纸上,贴脐心立效。

  《吉氏家传》治脾疼,胁胀,和气,止渴及腹内刺痛,不思饮食。

  香朴散浓朴(一两,去粗皮,生制一宿,炙) 麦 神曲 青皮(各炒) 木香(以上各一分)上件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熟水调下。

  卷第二十一

  腹胀第七《巢氏病源》小儿腹胀候:腹胀,是冷气客于脏故也。小儿腑脏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

  若脾虚冷移入于胃,食则不消;若肠虚,冷气乘之,则变下利。

  钱乙论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满喘,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饼子,(紫霜丸见积聚门中,白饼子方见搐搦门中。)不喘者,是虚也,不可下。若误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即目胞腮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之用塌气丸渐消(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散大温散药治之。何以然?脾虚气未出,腹胀而不喘,可以散药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即愈矣。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气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肾气侵浮于肺即大喘也。此当服塌气丸。(方见同前。)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

  治腹胀者,譬如行兵战寇于林,寇未出其林,以兵攻之,必可获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当以意渐收之即顺也。

  治虚腹胀,先服塌气丸(方见同前,)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时饮水,不能食者,可下之。盖脾初虚而后结有积,所治宜先补脾,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补肺恐生虚喘。

  《婴童宝鉴》:小儿腹胀,为脾胃虚冷气不顺,故腹胀也。

  《婴童宝鉴》小儿腹胀歌:风冷结在脏,因成为腹胀,冷极气相并,泄泻定须成。

  《葛氏肘后》小儿腹暴病满欲死方。

  半夏(随多少,炮)上下筛,酒和之,服如粟粒大五丸,日三,立瘥。

  《千金》治少小腹胀满方。

  上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之。

  《千金》又方上以韭根和汁,猪脂煎,细细服之。

  《千金》又方上以车毂中脂和轮下土如弹丸,吞之立愈。

  《千金》又方上用米粉、盐等分,炒变色,腹上摩之。

  《仙人水鉴》分气丸 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