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192页

药铺,杜氏有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外风寒搐入肺经,今肺病嗽而吐痰,风在肺中故也。宜以麻黄辈发散,后用凉药压之即愈。时医与铁粉丸、半夏丸、褊银丸诸法下之,其肺即虚而嗽甚,至春三月间尚未愈。召钱氏视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
钱曰:病困十已八九,所以然者,面青而光,肝气王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时也。嗽者肺之病,肺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虚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也。复为肝所胜,此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气、长出气也。钱急与泻青丸泻之(方见惊热门中),后与阿胶散实肺(方见同前)。次日面青而不光,钱又补肺,而嗽如前。钱又泻肝,泻肝未已,又加肺虚,唇白如练。钱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王,而肺虚绝,肺病不得其时而肝胜之。今三泻肝而肺病不退,三补肺而肺证犹虚,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证病于秋者,十救三四;春夏者,十难救一。果大喘而死。
《婴童宝鉴》咳嗽死候:嗽而眼时上视,下青黑粪。
《五关贯真珠囊》小儿咳嗽候:因乳哺无节,伤于肺,或乳之,次与气相冲,气乳相冲于肺,故令气逆而嗽也。
《惠眼观证》:凡生下一月至百日,或周岁,或三、五岁以上嗽分数种:有奶下嗽者,因吃热奶伤肺而得,只下温肺散(方见疳嗽门中)及人参膏涂唇(方见本门中)。有 嗽,气急嗽速,早起眼肿,乃下浑金丹(方见咳嗽作呀呷声门中);量大小与,吐下涎,即用匀气化涎、凉心肺药服之。有疳嗽者,此因久泻,脾胃虚,上嗽发热,攻击心气,宜先以疳药芦荟丸(方是人常服者)夹乌犀丸(方见肥疳门中)服之,后用退心热及防己丸治之(方见疳嗽门中)。
有伤寒嗽者,此因客风在肺,其肺气伏热,嗽后多吐,宜以金粉散治之(方见伤风嗽门)。上件诸般嗽,如脾胃气实,胸膈太壅,先以鲜汤丸利之(方见急慢惊风门中。)茅先生小儿受咳嗽死候歌:咳嗽胸高喘气粗,眼睛上视定还除,时时下粪青并黑,不食看看命即无。
葛氏《肘后》疗小儿咳嗽方。
紫菀(六分) 贝母(二分) 款冬花(一分)上捣为散。每服如豆大,着乳头上,令儿和乳咽之,日三、四。乳母勿食大咸醋物。《圣惠》用清粥饮调一字。
《千金》治少小嗽八味生姜煎方生姜(七两)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杏仁 蜜(各一升)上合诸药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饴 ,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千金》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声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
桂枝汤方桂枝(半两) 甘草(二两半) 紫菀(十八铢) 麦门冬(一两十八铢)上四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之,节乳哺。
《千金》治小儿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
四物款冬丸方款冬花 紫菀(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伏龙肝(六铢)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枣核大,敷乳头上,令儿饮之,日三敷之,渐渐令儿饮之。
孙真人治小儿咳嗽方。
生姜(四两)上锉碎,水五升,煎汤与儿沐浴。
《仙人水鉴》小儿百日内嗽逆不止方。
咳嗽不止使神攻,栀子干姜力不同,乳煎一合分三分,必定获安五脏通。
上此是五脏气不和,小孩子不宜大药。
《外台》:《短剧》疗少小咳嗽、腹胀。
七物小五味子汤方五味子(研) 紫菀(各二分) 黄芩 甘草(炙) 麻黄(去节) 生姜 桂心(各一分)上药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五服。忌如常法。
《外台》:《短剧》又疗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咳,吐乳呕逆,昼夜不得息。
四物汤方桔梗 紫菀(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麦门冬(去心,七分)上药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为度。《千金》有桂心无桔梗,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四、五过与,节哺乳。
《外台》:刘氏疗小儿咳嗽,不得卧方。
甘草(炙,六分) 桔梗(四分) 桑白皮 贝母 茯苓(各三分) 大青 吴蓝 五味子 人参(各二分)上九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去滓;量多少、大小与服。忌如常法。
《胜金方》治小儿咳嗽。
上以蜂房二两,净洗蜂粪及泥土,以快火烧为灰。每服一字,饭饮下。
《圣惠》治小儿心胸烦闷,体热咳嗽。
天门冬散方天门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锉) 赤茯苓 柴胡(去苗) 百合 紫菀(洗去苗土) 蓝叶 甘草(炙微赤,锉。以上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以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咳嗽,胸中满闷,不欲乳食。
陈橘皮散方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桔梗(去芦头) 鸡苏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贝母(煨微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