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药同研令细,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以乳汁研服五丸。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壮热,心烦,眠卧不安。

  生地黄煎方生地黄(汁一升) 白蜜 生麦冬(汁) 酥(各三合)上件药于银锅中,以慢火熬如稀饧。每服以温水调下半茶匙。

  《圣惠》治小儿壮热不解,宜以寒水石散粉之方。

  寒水石 川芒硝 赤石脂 石膏 滑石 甘草 川大黄(各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用粉儿身良。

  《灵苑》红龙散 治小儿壮热不解及惊风热等疾。

  朱砂(一钱,研) 干蝎(七个,微炒) 龙脑(半钱) 牙硝(一分,入合子内,固济火 通赤,先掘一地坑子,先以甘草水沃令湿,纸衬药入坑子内,荫一宿,取出研)上细研。每服半钱或一字,参苓汤调下。惊热用冷水调下。热甚者,冷水研生地龙汁调下。

  《谭氏殊圣》治小儿壮热。

  天南星 半夏 滑石(各二钱) 巴豆霜(一字)上同为细末,入轻粉半钱,研匀,以面糊为丸如粟米大。每一岁三粒,三岁七粒,用葱汤下。

  《婴孺》治五岁儿壮热发疹,已服汤煎丸,尚时时热不消。

  竹沥葛根汤方竹沥(一升二合) 生葛(汁五合,洗净) 牛黄(三大黑豆许大,研末,入汁内,匀)上四五岁儿为四服,六七岁为三服,月内儿与半合,出月与一合,百日儿与三合。

  《婴孺》治四岁儿壮热兼气汤方。

  大黄(五分) 麦门冬(去心) 甘草(各三分) 细辛(二分) 甘竹叶(一合,切) 黄芩(四分)上水三升,煮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二三岁儿服量减之。

  《婴孺》治小儿心胸壮热、发热者饮子方。

  子芩 升麻 龙胆 大黄(各三分)上以水二升,煮一升二合。温,一日服尽。利三二行。乳母忌热面、动风物。

  《婴孺》治少小暴热,得之二三日。

  李根汤方李根 葱 芒硝(各二分)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各四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为三服。

  《婴孺》治小儿潮热,及百日儿壮热气急,虽得歇,眠不开,小便黄赤方。

  蜀漆 甘草(炙) 知母 龙骨 牡蛎(各半两)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去滓。一岁儿半合,日进二服,百日儿以意服。

  《婴孺》治少小热。除热龙骨汤方龙骨 甘草(炙) 赤石脂 大黄 石膏 桂心 寒水石 栝蒌(各二分)上以酒、水各一小盏,取散一鸡子大,煮三沸,去滓。一岁服尽,不过三服愈。

  《万全方》治小儿壮热惊悸,大小便赤涩。

  钩藤散钩藤 天竺黄(细研) 地骨皮(各一分) 茯神 犀角屑 龙胆(去芦头) 川芒硝 甘草 赤茯苓(各半两)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上件杵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孔氏家传》治小儿心经热,夜发壮热,夜啼,并解伤寒诸病。

  犀角散方甘草 牛蒡子 荆芥上件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五分,温服。临卧、食后服。

  孔氏又方荆芥(去枝梗) 桔梗(苦者。各二两) 甘草(一两半) 牛蒡子(二两,略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汤点服,食空时服。

  《赵氏家传》人参保童丸 治禀气虚弱,筋骨软,肌肉浅薄,乳食不成,肌肉面黄,体热多汗,久服不热方。

  人参 石连肉 使君子(去皮) 没石子 干山药(各半两) 木香(一分) 白术 白芍药 当归(各半分) 黄连(一分,先捣半夏末一分,炒黄连,候半夏末黑色,去半夏末不用。)上件为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三岁以上十五丸,温汤下。

  《吉氏家传》治伤寒潮热、鼻塞、头疼。

  人参散。亦治清涕壮热不解,大妙。

  人参 茯苓 羌活 当归 前胡 甘草(各一钱) 麻黄(三钱,去节)上末。每服半钱,水半盏,姜一片同煎三分,温服。

  卷第十四

  时气第三《巢氏病源》小儿时气病候:时气病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如春时应暖而寒,夏时应热而冷,秋时应凉而热,冬时应寒而温。其气伤人为病,亦头痛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无问长幼,其病形证略同。言此时通行此气,故名时气。世呼亦为天行。

  《巢氏病源》小儿天行病发黄候: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谓之天行。其热入于脾胃,停滞则发黄也。脾与胃合俱象土,其色黄,而候于肌肉,热气蕴积,其色蒸发于外,故发黄也。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腹满候:时气之病,腹满者,是热入腹,与脏气相搏,气痞涩在内,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瓦斯乘心,烦懊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