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85页

>上同为末。每服二钱,以 汁调下。若小儿睡起不了了者,此为神不聚,此能收敛之。
《凤髓经》\x神白散\x 治小儿脾困冷泻,多睡不醒,呕逆,心闷乱,喉内生涎。
神曲(炙) 人参 茯苓 藿香叶 甘草(炒) 黄 (蜜炙,各一分) 白附子(炮,一钱) 大附子(一个,
炮去皮、尖)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紫苏汤调下。
《赵氏家传》\x六神汤\x 治小儿因病气弱,或因吐泻,胃虚生风,精神沉困,不思乳食,时时欲吐。养气、补虚、
进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干山药 绵黄 (炙,刮去皮,细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汤点服。
《吉氏家传》治泻后脾胃虚,四肢逆冷,眼慢多困,心躁吃水。\x惺脾散\x 冬瓜子(去壳,一两) 桑白皮 硫黄(生。各半两) 腻粉 上四味同研匀和,每服半钱至一钱,煎冬瓜皮汤调下,日进四服。服后体热可困,良久泻疏且住,却服芦 荟丸。(方见疳泻门中。)
《朱氏家传》治脾积冷多困。\x醒脾散\x 天南星(一两) 大麦 白附子 良姜(用水煮天南星,煮干尽用南星,去良姜。以水一盏煮干,焙。各一两)
草果子(去皮,用面裹,煨香,二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用冬瓜子煎汤调,不去瓜子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惊风耽睡,然后取下惊涎。\x睡惊丸\x 龙脑(半钱) 朱砂(二钱) 京墨 青黛 芦荟(各二钱半) 使君子(七个) 腻粉(二钱) 牛黄(一字)
麝香(半字) 干蝎(三个) 金银箔(各五片为衣)
上为末,以寒食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金银箔为衣。二岁、五岁以上二丸,薄荷汤化下。
<目录><篇名>卷第九属性:(惊风急慢)凡三门 <目录>卷第九<篇名>急慢惊风第一属性:《养生必用》论∶小儿惊痫,古医经方论但云阴阳痫,而今人乃云急慢惊。今立方一准古圣贤为治。阳痫属 腑,于治痫方中去温药。阴痫属脏,于治痫方中用温药。寒温等药皆于治痫方中增损之,则无失。又小儿虫证 与痫相类,学人审别之。
钱乙附方论∶小儿急慢惊、古书无之,惟曰阴阳痫。所谓急慢惊者,后世名之耳。正如赤白痢之类是也。
阳动而速,故阳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此阴阳虚实寒热之别,治之不可误也。急慢由有热,热 即生风。又或因惊而发,则目睛上插,涎潮,搐搦,身体与口中气皆热,及其发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此故急惊 证也。当其搐势渐减时与镇心治热药一、二服,(《直诀》中麝香丸、镇心丸、抱龙丸、辰砂丸及至宝丹,紫雪之类。)
候惊势已定须臾,以药下其痰热。(《直诀》中利惊丸、软金丹、桃枝丸之类,或用大黄、朴硝等药。)利下痰热,心神 安宁即愈。
钱乙论∶凡小儿急惊方搐,不用惊扰,此不足畏。慢惊虽静,乃危病也。急惊方搐,但扶持不可擒捉。盖 风气方盛,恐流入筋脉或致手足拘挛。
钱乙附方论治急慢惊,世人多用。一药有性温、性凉,不可泛用,宜审别之。又治慢惊药,宜去龙脑,纵 须合使,必以温药为佐或少用之。
《万全方》小儿诸风并天 客忤方论∶小儿有急惊候,有慢惊候,又有天 候,又有客忤候,此数方大同而 小异。夫身体壮热,忽然之间四肢抽掣,痰壅口噤,谓之急惊;身体壮热,心神不安,呕吐痰涎,睡中多惊,乍 发乍静,荏苒经日,谓之慢惊。皆由内有积热,外感风邪,候有迟速,因而为名。其曰天 者,盖出于惊风之候也,以 其手足搐搦,
眼目上戴如鱼之着钓,遂以为名。大抵因惊而生热,因热而生风。指病则谓之惊风,指候则谓之天吊,治法亦同。其所 谓客忤者,取其触忤之意。小儿未有所识,外人适至,因而惊忤,故曰客忤。古人论说∶谓人从外来,衣服经履用气或 牛马之气皆为忤也。其状∶吐下青黄赤白,腹痛夭矫,面色变易,状貌似痫,眼不戴上,其脉弦急数者是其疾也。故治 法有用粉丸并法术者。
《玉诀》小儿惊风候歌∶ 面青呵欠即因惊,KT 饶啼睡不宁。上爨喘粗频发热, 乳肠虚泻痢青。
此患先除惊气,后退惊风,次下惊涎,后调胃气乃安矣。
《玉诀》治惊风候云∶此因惊积涎,实加胸膈,宜生银丸、乌犀膏行风下涎。(方并见本门中。)
《仙人水鉴》治小儿睡惊丸 天南星(一枚大者,酒浸,杵为末) 乳香 水银(结成砂子) 琥珀(末。各一钱) 牛黄 白龙脑(各半钱)
青黛(三钱)
上细研,入石脑油和。如有小儿患急慢惊风,丸如红豆大,薄荷汤化破一丸,令小儿服后睡觉,顿安。如 大人伤风,亦用薄荷汤茶嚼下一丸,顿安。
古方治小儿急慢惊风方∶ 一瓮朱砂一瓮雪,一个大虫一个蝎。四味匀研化作尘,和时更用生人血。
上以雀儿饭瓮儿空者一个,量飞过细朱砂一瓮儿、腻粉一瓮儿。雀儿饭瓮儿内取出者,虫子一个,全蝎微 炒一个。四味研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