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末。每服一字半,搐入两鼻中。须臾黄水出,至二更待头痛即住。次日自腰以上黄退白色。
《惠眼观证》∶截腰下黄色。\x大青饮子方\x 大青 燕口连翘 甘草(炙) 黄芩 田蓝(如皂角子) 川芎(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大匙。水一碗半,煎至半碗,一日之内作六服,须臾小便下如金色。如此吃五日。
《吉氏家传》治小儿身体黄及小便黄,眼白睛黄,即是疸也。宜此方。
茵陈 大黄(各一分) 山栀子仁(三个) 朴硝(一分)
上以水五合,煎二合,去滓服之。
《吉氏家传》又方 桑白皮 麻黄(去节) 秦艽(各一分) 大黄(二分)
上以水三合,入牛乳三合,同煎二合半,一岁儿日服一合。
《吉氏家传》又方 茵陈(二分) 大黄 秦艽(各三分) 山栀子仁 郁李仁(别杵如泥) 朴硝(各四分)
上件末,蜜丸梧桐子大,熟水化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瘅,时行身热遍体黄。\x升麻散方\x 升麻 甘草(炙。各二钱) 常山(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枣子一个,水八分,同煎四分,隔宿露了。天明、早晨服。奶母忌毒物。
<目录>卷第二十<篇名>黑疸第九属性:《千金翼》治大人、小儿黄胆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方。
上用土瓜根捣,取汁一升顿服之,病当从小便出。小儿分减服。葛氏亦治小儿四岁发黄。
《千金翼》治大人、小儿黄黑等疸方。
当归(三两) 桂心(六两) 干枣(一十七枚,去核) 麦门冬(一升,去心) 大黄(一 两) 茵陈 黄芩 黄 (一本无)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碎)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小儿分减服。
《千金翼》\x赤苓散\x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通治大人、小儿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切) 女萎(各六铢)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甘草(炙,二铢)
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捣四味为散,和半钱匕服之。须臾当吐,吐即愈。亦主一切黄。
小儿服半字匕。
<目录><篇名>卷第二十一属性:(诸寒羸瘦)凡十六门 <目录>卷第二十一<篇名>胎寒第一属性:《巢氏病源》小儿胎寒候∶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小儿生之后,冷 气犹在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青 ,时啼者,是胎寒痛也。
《千金翼》论∶儿生有胎寒,则当腹痛,痛者 啼,时时吐 ;或腹中如鸡子黄者,按之如水声便没,没已 复出,此无所苦尔。宜早服当归丸(方见 啼门,《千金方》同、)黄 散即愈。(方阙。)
茅先生有小儿初生下一日胎寒候∶口舌冷,腹虚鸣,面脸青色,吃乳有妨。此形候本因受胎六个月日母有 疾,被伏热往来,牙儿胎中饮热血,故受胎疾之病。治者,先以朱砂膏(方见惊门中)奶上 吮下,然后用镇心丸(方见一 切惊门)磨与相夹用之,一日下四服。至晚有红涎通利,即下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二服,治之 即愈。如见都不进奶及 肚膨胀,手握拳,目微视,面黑色,死候不治。(此茅先生一证用凉药,为母伏热往来,儿饮热血后。茅先生歌中却云∶ 风邪夹冷。《巢氏病源》
始云∶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又云∶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巢氏病源》与茅先生有不同处,宜审处之。)
《慧眼观证》∶凡生下中胞寒,其候本因受胎六、七个月,母有疾,被寒热往来或伤冷毒,儿在胎中饮血,
故受胎积,所以生下口冷,腹胀。以大惊丸(方见一切惊门中)
研与牙儿吃,及参苓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服之养其气。
茅先生有小儿中胎寒歌∶ 人中鼻下有青色,乳见难消痢色同。衣薄中寒如是此,风邪夹冷上来攻。
《圣惠》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 啼,反张,怒惊。\x当归散方\x 当归(锉,微炒) 细辛 黄 黄芩 龙骨(细研) 桂心 赤芍药(一两半)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妙。
《婴孺》治少小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x当归丸方\x 当归 人参 芍药 芎(各三分) 甘草(四分)
上为末,乳汁和。先食服麻子大一丸,日进三服。未知,稍加之。
《婴孺》治少小胎寒,大人虚冷,内或有实,不可吐下。虚冷,服矾石丸方 上用马齿、矾石烧汁尽,为末,枣膏丸。大人服梧桐子大二丸,小儿以意减之。心腹中温暖为度。有实,
实去∶无实,下自断。神良。
《婴孺》治少小胎寒腹痛,大便青。\x芎丸方\x 芎 麝香 芍药 当归(各二分) 黄 虫(各三分,炒) 牛黄(一分)
上为末,蜜丸。二、三日儿,胡豆大一丸。不知,稍加之。一方有甘草,无人参。
《婴孺》治小儿胎寒,腹中 痛。\x黄 汤方\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