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发搐。(治在惊痫门中)
小儿身体发热。气促鼻塞。清涕嚏喷。寒毛立。眼泪出。或出痰水。此为伤寒。(治在伤寒门中)
小儿身热。时发时退。退但肚热。或夜发熟,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治在伤 食门中)
小儿夜发热。晓即如故。多涎喜睡。此肺虚发热也。此与食伤夜发热相似。须要识之。况二证余候各皆不 同。食伤者可下。肺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失津液。发渴引饮。昔钱乙治朱监簿子五岁。
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作热。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喜睡。又以药下其涎。病益甚。至五六日。大引 饮。请乙治之。乙曰不可下。乃取白术散煎汤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 不作泻否。乙曰。无生水不能作泻。纵痢亦不足怪。但不可下耳。朱又曰。先治何病。乙曰。止泻治痰。退热清 神。皆此药也。服尽。又作两次与服,其子不渴无痰。又投阿胶散二服而安。是此证也。钱乙方本集载之。小儿 每早食后发热。至夜则凉。此为血热。(治方在后)
小儿身热。形瘦多渴。饮食不为肌肉。此为疳热。(治在疳门中)
小儿血气旺盛。发渴引饮。大便黄坚。小便赤少。四肢身体翕然而热。此为胃实热也。(治宜下之)
小儿身热微惊。耳冷KT 冷。上唇头有白泡起。如鱼目珠子。或汗或不汗。此为变蒸。(治在变蒸门中)
小儿身热。昏睡惊悸。喜嚏喷。耳KT 冷。此为疮疹候。(治在疮疹门中)此与食伤变蒸相似。伤寒耳KT 皆 热。变蒸唇上有白疣泡珠子为异。
小儿身热者。更有内外。在内者多饮水得之。在外者多因风寒得之。钱氏有云。小儿身热饮水者热在内。
身热不饮水者热在外。此大概之验也。在内者宜下之。在外者宜散之。若小儿积蕴内外。感伤表里。浑身俱热。
颊赤口干。小便赤。大便焦黄少者。先以四顺清凉饮子。利动脏腑。热即退矣。既而复热者。是里热已解。而 表热未除。复以惺惺散。或红绵散加麻黄。微发其汗。表热乃去。既去又复发热者。世医尽不能晓。再下再表。
皆为不可。误伤多矣。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所以再发热也。但以六神散和其胃气。则收阳 归内。身便凉矣。
阎孝忠论小儿壮热。伤风温疫。伤寒风热。疮疹伤食。率皆相 似。未能辨认之间。但与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服之。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者。则大 便酸臭。乳不化。畏食或吐。宜与微下之。
孙真人论小儿内外气盛。眠时小惊。或微觉伤风伤食。又虑变蒸身热者。但以紫丸。(方已在前变蒸门中)
或龙胆汤为治。此二药无所不疗。虽微利动。以减盛气。亦不虚人。小儿粪黄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热也。宜服龙 胆汤。若粪白而酸臭者。此挟寒不消也。宜服紫丸。但少与。令内俏。甚者小增。令微稀溏。皆须节乳哺一两 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则病易复。复则复下。伤其胃气。令腹胀满。若至再三下之。则过伤矣。
<目录>卷三<篇名>身热方治属性:\x胜金散\x 治小儿潮热温壮。
雄黄(一钱,水飞) 白附子(半钱) 甘草(半两,炙) 芍药(半两,水煮十沸,焙干) 南星(半 两,炮) 荆芥穗(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无时。
\x金花散\x 治小儿潮热发燥。
川大黄(一两) 秦艽(去芦,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水一小盏。入青蒿三两叶。葱白二寸同煎。至五分盏。去滓温服。若变骨 蒸劳气。用童子小便浸青蒿葱白煎药。
\x秦艽散\x 治小儿潮热。减食蒸瘦。
秦艽(去芦,切,焙) 甘草(炙,各一两) 干猫儿薄荷叶(半两,切。焙。萧注云。或云此薄荷。猫喜 食之。故名)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盏。去滓。食后温服。
\x地骨皮散\x 治小儿虚热潮作。亦治温壮。及解伤寒。
知母 柴胡(去芦)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次,切焙) 人参(去芦头) 地骨皮(去骨) 赤茯 苓(去黑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量大小加减。
\x凉肌丸\x 治小儿温壮身热。脸赤烦渴燥闷。
龙胆草(去芦,二两) 玄参(去芦,一两) 当归(去芦,洗净,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儿大增之。无时。
\x牛黄膏\x 治小儿温壮风热。
寒水石(四两, 出火毒) 雄黄(一两,水飞) 山栀子仁(一钱半) 甘草(一分炙) 牙硝(一两)
铅白霜(半两)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炼蜜和旋。取皂子许。薄荷水化下。乳食后。
\x克效散\x 治小儿温壮风热。睡卧不稳。咳嗽喘急。
龙脑薄荷叶(二两,薄荷之一种) 白僵蚕(去丝嘴,半两,微炒) 玄胡索(去皮,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