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灌浆。灰白倒靥。手足逆冷。吐利不食。寒战咬 牙。腹痛虚胀。内攻而死。故前人禁用大黄石膏枳壳生地鼠粘紫草芩连栀子 之属。恐攻得里虚也。故钱氏曰。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伐。良有以也。陈 氏云。痘以太阴脾肺二经为主。肺宜温而脾宜燥。万氏云。痘疮始终以脾胃为主。胃尝养而 脾当补。马氏云。痘以少阴心经为主。火不可太清。血不可太凉。三说皆是也。盖脾为孤脏 。能 灌四旁。则四脏皆赖一脏以养之。况脾属土而主肌肉。若能化水谷。成津液。灌溉诸经。令 肌肉不枯。气血得其助。痘何难成。但寒土不能生物。必有阳气熏蒸于下。而后能成发育也 。如草木之根在土。而冬月何以不生。以真阳之气息也。可见脾受水谷。化生津液。必藉火 气。始能成腐化之功。所谓火能生土。火乃土之母也。心为君火。能役相火。主乎血脉。若 心火不息。血不寒凝。自能与脾之津液相为流通。痘自红润而鲜艳。所谓血主濡之。气主 之。气无血不走。血无气不行。气乃血之帅也。气行血亦行。肺统一身之气。主乎皮毛。若 肺 气充盈。自能与心之血脉相为周运。痘自尖圆而肥润。是血气充资足。交会于前。脾生津液 。
助养于后。痘之成功。三脏缺一不可。若肝脏则无与焉。至于肾脏。如攻伐太过。或经泄泻 。肾气损伤。则痘疮变黑。归肾而死矣。薛氏曰。凡痘疮在四五日之间死者。毒瓦斯盛真气虚 而不能起发也。六七日之间死者。元气虚而不能灌脓也。旬日之外死者。邪气去。脾胃败 。而元气内脱也。治者但能决其死。而不知其死必本于气血亏损。苟能逆推其因。而豫为调 补。岂断无生理哉。盖起发灌脓结痂。三者皆由脾胃荣养。不可妄投表下攻伐之剂。庶不误 人于夭札也。业幼科者。可不戒哉。请更言之。试问痘疹正宗。专以归宗汤一方。肆用寒凉 攻伐。欲以应无穷之痘。有是理乎。不待明智之士。自能觉其非矣。何幼科昧心丧良。故蹈 其辙也。有力仁人。若能火其书毁其板。使邪说息而正道行。则于婴儿造福不浅矣。
<目录>治痘论第十一<篇名>痘后属性:痘疮收靥落痂之后。其婴儿气血必虚。盖自初热伤阴。以至出齐起发灌浆结靥落痂。莫 非气 血之所为。且或体虚痘密。遍体不留余隙。果能一一冲托成实。则是周身气血。皆为痘用。
周身气血皆为痘用。则未有不耗伤者。气血既皆为痘耗伤。则凡于落痂之后。必宜加意培补 。
纵有他症。皆当以末治之。务令气血得以充足撤消。不致遗后日多疾之患。譬如以人搏虎。
虎虽毙而人之气力伤矣。人之气力既伤。未有不需饮食酒肉以将息者。奈何近日俗习。不知 此理 。每于痘疮。皆喜进清凉之剂。于落痂之后。亦妄用黄连栀子苦寒之属。谬曰败毒。致使脾 胃生气大伤。饮食减少。 羸孱弱。卒难撤消。或即变生他症。仍归夭亡。可胜浩叹。嗟乎 。痘不成浆。由气血不能运化。痘既成浆。毒瓦斯已解。果使浆稠痂浓。则毒瓦斯全解。痂落之 后。尚何余毒之可清。在禀赋壮实。血热瘢紫者。或堪其谬。若瘢色红淡。或雪白者。服之 必死。妇人无知。庸医谬习。沉迷痼结。祸世已深。仆思挽救。是以不惜谆复其词。用以代 铎。以振世之聋聩云。
<目录>治痘论第十一<篇名>附种痘说属性:粤稽上古之世。民物贞淳。人心恬淡。并无所谓痘疮一症者。迨至有唐以后。风俗浇漓 。人 情穿凿。淫 嗜好。醇酒膏粱。六淫外干。七情内扰。脏腑郁蒸。气精滓浊。及至分形受质 。两情相感。一气浑融。错杂之邪。交相施泻胚胎之始。毒即伏焉。既 生之后。必待天地时行疫疠之气。或挟外感内伤之邪。触之斯发。乃至遁为传染。比户 皆然。为婴儿所必不能免。此父母遗毒之为害也如此。加以近日医无善术。用药乖离。遂至 险逆相寻。死亡略半。
此庸医之为害也又如此。嗟乎。父母爱子之心。何所不至。劬劳鞠育。惟疾之忧。一旦 为庸医所误。呼救何从。甚且宗祀攸关。赖此一线。抑或贞嫠忘死。守此藐孤。一遇差迟。
衔冤更惨。真令人言之痛心。闻之堕泪者也。幸至有宋。有神人出。而立种痘一法。乘儿无 病之时而种之。其种出之痘。少者不过数粒。多者不过数十粒而已。且不需服药。诚挽回造 化。避危就安。万举万全之良法也。
本朝高宗纯皇帝。仁被万方。德逾千古。悯兹良法方书未载。恐日久湮没失传。特于御 宗金鉴书内。编辑种痘心法要旨。仰见仁慈。恩深保赤者矣。第迩来能种之子。皆有力之家 。单寒之儿。犹然自出。岂不大负国家及在昔神人之初念乎。原其所以。屈于力有所不能耳 。今喜博爱堂诸君子。发心择请种师。并资助衣食。广为贫家儿女种痘。洵慈幼之盛举 也。予甚乐焉。用是特缀数语。并冀广为劝导。使人人皆能效法诸君子。于以修福而广皇 仁。端在是矣。功德岂有量哉。
一种痘原所以去险履平。避危就安而设。务宜用种出之痘。所落之痂作苗。其气纯正。无天 行时毒外感内伤之邪。夹杂于中。种出自然稀疏顺吉。应时成功。决无愆忒。若夫时痂。则 断不可用。至于种法。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