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承气汤(方见里论)
四顺清凉饮(方见里论)
理中汤(方见寒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地黄丸(方见热论)
泻心汤(即泻心散方见热论)
秘旨安神丸(方见热论)
泻黄散(方见热论)
益黄散(方见寒论)
六君子汤(方见寒论)
泻白散(方见热论)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论)



<目录>

<篇名>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属性:小儿急慢惊风之说。古书不载。后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脑麝之品。贻害至今。杀人不
知凡
几。虽代有名哲。因世俗胶结既久。猝难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惊风二字目之矣。
夫小儿形气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尝无惊吓之症。是凡骤闻异声。骤见异形。或跌扑叫呼。
雷声鼓乐。鸡鸣犬吠。一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复神气为要。此即
内经所谓大惊猝恐之症是也。但当以惊吓二字立名。不当以惊风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
其误一也。其次。亦有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用药但宜泻心平肝。其病自已。
亦非金石脑麝所宜投。其误二也。至于慢惊。或因吐泻。或因病后。或因过服克伐之剂。
或脾胃素虚。以致脏腑虚损已极。全属虚寒败症。急宜温补。无风可逐。无惊可疗。而名之
曰慢惊。更属谬妄。其误三也。此外。如伤风发搐。伤食发搐。潮热发搐。将见痘疹发搐。
太阳病变痉。以及天钓。内钓。痫症之类。皆有搐掣反张强直之状。世人不知。昧于分别。
往往亦混作惊风施治。且或委之于无知妇人之手。致令无辜赤子。横遭夭折。其误四也。今
将以上各条。辨症论治之法。汇列于后。俾临症者有所指归。一洗从前陋习。庶几登赤子于
寿域矣乎。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篇名>大惊猝恐

属性:小儿气怯神弱。猝见异形。猝闻异声。最伤心胆之气。内经云。大惊猝恐。则气血分离
。阴
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又惊则气散。
又恐伤肾。惊伤胆。其候则面青粪青。多烦多哭。睡卧惊惕。振动不宁。治法急宜收复神气
为要。宜秘旨安神丸。或独参汤。茯神汤之类主之。若妄进金石脑麝之品。是犹落井而又下
之以石矣。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篇名>因惊吓而致肝心二脏木火俱病者

属性:乳儿之母。嗜食肥甘。或酒后乳儿。或将护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儿邪热郁蒸。积于
心而
传于肝。盖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惊触。神魂恐怖。心肝之气亦伤。心虚则邪热得以乘之。
肝虚则内风旋绕。以致夜卧不稳。或笑或哭。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
手足搐掣。身热面赤。脉数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或秘。搐而有力。为邪气实。宜导

散。更加干地黄防风竹叶。连进三服。或兼辰砂抱龙丸。少少与之。用以导心经之邪热
。息肝脏之虚风。其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窜。或寒凉攻伐之剂。必变为虚寒败症。不治者
多矣。宜兼详虚实二论。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

<篇名>虚寒败症

属性:凡小儿病后。或吐后泻后。或脾胃素虚。或误服药饵。或过服克伐之剂。或感受风寒。
而致
气微神缓。昏睡露睛。手足厥冷。身体或冷或热。或吐或泻。涎鸣气促。口鼻气冷。惊跳螈
。搐而无力。乍发乍静。面色淡白。或眉唇青赤。脉象沉迟散缓。或细数无神。此盖举世
共诧为慢惊风者是也。殊不知病本于虚。脏腑亏损已极。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全属虚寒败
症。不必尽由惊吓而致。盖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木
虚故搐而无力。每见世医狃于陋习。辄作惊风施治。致令百无一救。此无他。良由前人立名
之不慎以致此耳。若更乞灵于无知妇人。则其死更速。盖斯时一点真气。已届半续半离之际
。一经动摇。鲜有不随手而脱者。吁可哀也。主治之法。急宜温补脾胃为要。如四君子汤。

味异功散。加当归酸枣仁。东垣黄 汤。若脾土虚寒甚者。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不应者。急
加附子。脾肾虚寒之甚。或吐泻不止者。附子理阴煎。或六味回阳饮。若但泄泻不止者。
胃关煎。若元气亏损已极。而至昏愦者。急灸百会穴。(百会在头顶正中。取之之法。
用线量前后发际及两耳尖。
折中乃是穴也。)
兼服金液丹。凡此贵在辨之于早。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