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总之疟之热重而实至于便结谵
语者,亦可用硝、黄攻下,疟之虚而寒热微微往来者,亦可用参、 峻
补,固非仅疏导开泄之法,一成到底而不变者也。余如热多寒少
之疟亦名瘅疟,热高而不觉其寒者,亦名温疟,但寒少热者,亦名牝疟,脾虚而呕吐痰水者,亦名痰疟,腹大
而疼,饥不欲食者亦名食疟,立名虽异,而治法固不脱乎上述以为之变化也。又小儿初次患疟,谓之胎疟,
既不可截疟过早,更不可迁延过久,必须培养尽善,庶免脾胃受伤,腹胀肌瘦,浸假入于怯损之途也。
\x附方\x
(一)人参白虎汤 治热渴。
人参 知母 石膏 天花粉 葛根 麦冬 竹叶 粳米
壮实之人,或邪盛之人,疟初起不宜补者去人参;略有恶寒
而汗者加桂枝;腹胀大便不通,谵语闷乱者,酌加大黄、黄芩。
(二)香薷饮 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暑热乘之,阳气为阴邪所遏,致头痛发热,恶寒烦躁,
口渴引饮,腹中不和,心腹疼痛,吐泻者。
香薷(三钱) 浓朴(一钱) 白扁豆(钱半) 甘草(炙,一钱)
清水煎服。
此方为暑泻要药。寒热交作,加陈皮、茯苓各二钱,青皮、
淡芩各一钱。病发前二小时服,无汗热服,有汗冷服。
(三)二陈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四)胃苓汤 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四苓散 见第七章第四节。
(六)桂枝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及
伤寒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下烦。
柴胡 桂枝 黄芩 干姜 牡蛎 甘草 栝蒌根
便溏去栝蒌根、淡芩,加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九)疟疾第一方 治疟。平胃消痰,理气除湿。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威灵仙(各一钱) 柴胡 黄芩 制苍术
浓朴(各八分) 青皮 槟榔(各六分) 甘草(炙,三分)
加生姜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头痛加白芷一钱,二三服后,再服第二方。
(十)疟疾第二方 治疟。补泻互用,虚实参半。
生首乌(三钱) 陈皮 柴胡 白茯苓 黄芩(各八分) 白术(炒) 当
归威灵仙(各一钱) 知母 鳖甲(醋炙酥,研为粉。各二钱) 甘草(炙,三分)
加生姜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
(十一)疟疾第三方 治疟疾之因于虚者,使元气充实,愈后不发。
人参 白术(炒。各一钱) 黄 (炙) 当归(各一钱二分) 陈皮 柴胡(各八分) 甘草
(炙,三分) 升麻(四分)
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清水煎服。便坚加首乌二钱,炒知母二钱。
(十二)平胃散 见第六章第三节。
(十三)小柴胡汤 见第三章第七节。
(十四)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五)补中益气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十六)三阴疟疾膏 外用。治三阴疟疾,寒热不止。
麝香(一分五厘) 冰片(一钱) 附子(生漂晒干,二钱) 白胡椒 肉桂(各钱半) 公丁香(一钱)
研为极细末,用膏药一张,上药末一分,于发日五更空腹未发之时,烘热贴于脐上,手揉百转,
睡去片时,方可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蛋、面、菱、芋、鱼腥发物。
(十七)八珍汤 调和荣卫,滋养血气,治阴虚内热,脾胃亏损,肌肉消瘦。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加生姜、大枣。
(十八)人参养荣汤 升阳,滋阴。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发黄,或溃疡气血
亏弱,寒热不退,肢体瘦倦,面黄,食少气短,疮口不敛,及病后咳嗽自汗,潮
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下利等证。
人参 陈皮 黄 (炙) 桂心 当归(酒拌)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芍(酒洗,一钱五分)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五厘) 远志(五分)
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十九)疟母丸 治疟痞结于左胁硬痛者。
鳖甲(醋炙,三两) 青皮(炒) 桃仁(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三
棱(醋煮) 蓬莪术(醋煮) 海珠粉(醋煮。各五钱) 香附(醋煮,二两) 红花(三钱)
共研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二十)鳖甲煎丸 治疟母。
鳖甲(炙,一两二钱) 鼠妇(熬) 黄芩(各三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韦(去毛) 浓朴 紫葳 半夏 阿胶 芍药
丹皮 虫(熬。各五分) 葶苈(炒) 人参(各一分) 乌扇(烧) 瞿麦 蜂
窠(炙,各四分) 赤硝(一钱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