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保婴撮要-第75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 ,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 。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
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汗者,
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中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
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云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 、下至项,亦多主难治。
治验 一小儿四岁,因惊自汗,左关无脉,以此为忧。余曰∶肝主惊,此禀肝气不足,因惊则气散 ,脉必在臂腕。于尺部尽处候之,果得。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半载脉复本位。其脉 在合谷之间者,皆自幼被惊而然也。
一小儿五岁,因惊自汗发热,虚证悉具,右寸脉短,此胃气复伤也,用独参汤月余,又用补 中益气汤,仍佐以六君子及加味地黄汤,半载而愈。
一小儿自汗,目直项强顿闷,余谓肝经实热,先用柴胡栀子散,随用六味地黄丸而愈。后因 惊自汗,切牙呵欠,属肝经虚热生风,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痊。后又惊,自汗怔悸 ,面赤发热,悉属肝经虚热,用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自汗面青善怒,小便频数,睡间惊悸,或发搐目直,此肝火血燥生风也,先用加味四 物汤、加味逍遥散各四剂,与间服,诸症渐愈,又用四君、山栀而痊。
一小儿自汗盗汗,颈间结核,两目连札,此兼肝脾疳症也,用四味肥儿丸及大芜荑汤而痊。
后每伤食发热,便血自汗,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渐愈,又用六味地黄丸而痊。
一女子十四岁,自汗寒热,月经先期,余谓肝火血热,用加味逍遥散、地黄丸而痊。后因怒 ,经行不止,自汗盗汗,先用加味小柴胡汤,次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小儿自汗,叫哭发热,作渴饮水,抽搐仰睡,乃心经实热也,用导赤散治之而愈。后又自 汗,发热饮汤,抽搐无力,惊窜切牙,覆睡面赤,心经虚热也,用茯苓补心汤而愈。
一小儿自汗恶风,用补中益气汤加炒浮麦而止。因饮食停滞,患吐泻,用六君子汤而愈,又 用四君、当归、浮麦而汗止。出痘时,自汗盗汗,用十全大补汤而痘愈。后因风咳嗽,自汗腹胀。余 谓脾肺俱虚,宜用六君、桔梗,因惑于人言,先服发表之剂,更加气喘盗汗,余用四君、五 味子、炮姜,四剂不应,每剂又加人参五钱、炮姜一钱,稍止,又三剂而痊。

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症。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黄 (炒) 川芎 肉桂 白芍药(炒) 熟地黄 甘草(炒。各等分)
上三五钱,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
(前方去肉桂、黄 ,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
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痢。前方去川芎,加 陈皮、五味子、远志。


百解散
治感冒风邪,发热自汗者。

荆芥 白芷 麻黄(去节) 陈皮 苍术 甘草(炒。各三分)
上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
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

黄 苍术(泔浸去皮。各一钱) 升麻(七分) 人参 白术 陈皮(炒)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 草(炙) 黄柏(酒浸,炒)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青皮(炒) 葛根(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
上水煎服。

茵陈五苓散
治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茵陈(各三分)
上水煎服。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 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清燥汤
治小儿自汗,或因热伤元气,大小便秘涩。

黄 (炒) 苍术(各五分) 白术 陈皮 泽泻 人参 白茯苓 升麻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神曲(炒) 猪苓 黄柏(酒拌炒。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杵) 黄连(炒) 甘草(炙。各二分)
上姜一片,水一钟,水煎服。

升阳益胃汤
(方见诸痢)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四君子汤

加味逍遥散

五味异功散
(五方见内钓)


柴胡栀子散
(方见发热)


小柴胡汤
(方见肝脏)


补中益气汤
(方见虚羸)


龙胆泻肝汤

人参理中汤

茯苓补心汤
(三方见喑)


团参汤

当归六黄汤
(二方见盗汗)


惺惺散

四物汤
(二方见急惊)


六味丸
(方见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