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知彼,以我之神,会彼之神
也。以表知里,视其表阳,知其里阴也。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言以我知彼,以表知里,所以观其太过与不及
之理,而为用针之法也。故必见微得过,过,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
过失之所在,然后用针以治之,而不至于危殆也。
\x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x
\x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x
\x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x
分,去声。未针之先,必以脉诊,故善诊者,察色脉,别阴阳,审色之清浊,而知面王之部分,视气之
喘息,听言之音声,而知脏腑之所苦,观权衡规矩,脉应四时,而知病之所主,按下尺上寸,以观三部
之浮沉滑涩,而知病之所生,能如是也,以之施治,则无过愆,以之为诊,则不失矣。
\x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x
言病之始起也,可刺之而已其病。方其盛也,可待其自衰,乃刺之,而已其病。故因其病轻之时,而
发扬之,乃始起刺已之意也,因其盛重之时,而衰减之,乃其盛待衰之意也,因其衰减而彰
明之,乃衰而刺已之意也,此善诊而为刺之之法也。
\x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x
不行刺法,但以气味之药治之,凡形体不足,而羸瘦者,当以阳分之气药温之,阳气为能外达也;阴
精不足而虚弱者,当以阴分之味药补之,阴味为能内滋也。
\x其高者,因而越之。\x
可吐而已。
\x其下者,引而竭之。\x
可下而已。
\x中满者,泻之于内。\x
可消而已。
\x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x
其有邪者,邪从汗解,故当渍形以为汗,申明渍形为汗,乃其邪病之在皮者,是可汗而发之也。
\x其 悍者,按而收之。\x
病气 悍,是当按收,恐正气之并脱也。
\x其实者,散而泻之。\x
病气内实,是宜散泻,恐邪气之过实也。
\x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x
掣作掣导也。凡此施治之法,当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柔刚者,干刚坤柔,
亦天地之道也,阳盛则阴虚,故阳病当治其阴,阴盛则阳虚,故阴病当治其阳。定其血气,定其病之在
血在气也。各守其乡,血病勿使伤气,气病勿使伤血也。血实宜决之,勿使伤气矣,气虚宜掣引之,勿使伤
血矣。此一节,言人身之阴阳形体,而应象于天地,是当法天地之阴阳,以为延医之善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阴阳离合论第六篇

属性:此承上编阴阳应象,而复论阴阳之离合也。应象者,阴阳之征乎外也;离合者,阴阳之本乎内也。阴
阳之理,本于太极,由阴而阳,故曰阴阳。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
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开阖枢者,开则为阳,阖则为阴,舍合则不能为开,舍开则不能为阖,是阴
阳互见,开阖并呈也。其曰阴之绝阳,是纯阴无阳而归于太极也,又曰阴之绝阴,是纯阴无阴,而归于
无极也。阴阳之理,从无极而太极,太极而阴阳,所以申明阴阳之离合者如此。
\x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x
\x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x
帝承上编阴阳应象之意,问天地日月阴阳营运,以成一岁,人之阴阳,亦与相应。今人身三阴三阳,
有不应天地日月阴阳之处,其故何也?帝承阴阳应象之意,而探阴阳之根本也。
\x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x
数,上声;下可数,同胜,平声。自阴阳之应乎外者言之,则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至于万之大,尤不可
胜数,然探其本原,则有要道,其要归于一也。
\x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x
试以天地万物言之,天复于上,地载于下,而万物方生。其万物之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
之阴。夫未出地而名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当命曰阴中之阳。
\x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x
予,与同。长,上声。藏,如字。万物出乎阳,其体各正,是其正也,乃阳予之。万物主乎阴,其
性始成,是其主也,乃阴为之。阳正于外,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