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9-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88页

。何也。(此论上下阴阳之不和也。非常温者。谓非常有温热 之病在表也。非常热者。谓非常有五脏之热在里也。为之者。乃阳热之气为之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 烦满也。(火为阳而居上。水为阴而居下。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于上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
寒从中生者何。(身非衣寒。表无寒也。中非有寒气。里无寒也。寒从中生者。谓寒从阴中而生也。)岐伯曰。是人多痹 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痹气者。气闭也。阳气少而阴气多者。因是人多痹气故也。病在阴者名曰 痹。寒湿之气。闭于里阴。则火热不得下交于阴而阴气盛。阴气盛则阳气渐衰。阴寒之气过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盖 热出于阳火。故烦。寒出于阴水。故如从水中出。此上下水火阴阳之不和也。)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
何也。(此论表里阴阳之不和也。四肢为诸阳主气。四肢热者。阳热之气在表也。逢风寒而如灸如火者。邪正相搏。因表 阳之热。而热更盛极也。此节论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和调则阳生阴长。逆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耳。)岐伯曰。是 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 胜而止耳。(阴气虚者。里阴之气虚也。阳气盛者。表阳之气盛也。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四肢者。阳明之所主 也。两阳、阳明也。两阳合明。故曰阳明。相得者。自相得而为热也。阴气少者。少阴之气少也。少水者。津液少也。
津液少而不能还入胃中。则火盛而不能灭矣。夫肾主藏精。阳明之所生也。肾之精气。复上与阳明相合。戊癸合而化火。
火土之气。阴气虚少。则阳独治矣。然独阳不生。谓不能再生长其阳热。惟此独胜而止矣。张兆璜曰。能灭盛火。即 是阴阳和调。)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此释明阳明之气。主于四肢。而又所主肌肉也。二阳之气。在于皮 肤肌腠之间。而又逢风热之阳邪。邪正相搏。则火热炽而销铄其肌肉矣。)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
然不冻栗。是为何病。(身寒而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者。太阳气衰。而寒在表也。不冻栗者。二阳火热之在里也。)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 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肾气胜者。肾水之气胜也。以水为事者。膀胱之水胜也。谓其人水寒之气偏胜。水寒偏胜则太 阳气衰。太阳气衰则孤阴不长矣。水、精水也。肾藏之精枯不长。而膀胱之一水。不能胜二火矣。夫肾生骨髓。水生肝。
肾脂不生。则髓不能满于骨。是以寒至骨也。以上兼论阴阳水火。互相生长之道。高士宗曰。一水不能胜二火句。似 为衍文。)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 节也。(肝者。一阳初生之木火也。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肾为牝脏。孤脏也。孤脏之阴。藉太阳标本以合化。太阳 气衰。则孤阴不长矣。膀胱之津液。不能胜二火。故其人不能冻栗者。二阳之火热在内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 痛也。故其人当骨节拘挛。此论表里阴阳之不调也。)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此论荣 卫之气不和也。苛、虐也。谓虽近衣絮。而苛虐如故也。)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虚实者。不和也。言荣气不得 卫气之和。则荣气虚。卫气不与荣气相和。则卫气实也。盖阳道常实。故曰实。然则过犹不及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 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不仁者。不知痛痒。不用者。痿而不胜。盖言荣卫不和。则两者皆虚矣。
荣卫两虚者。不仁且不用。不仁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虚也。张兆璜曰。此释明上文之所谓虚实者。乃不和也。)
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人身者。荣卫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脏之神志也。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荣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是三者之所当和调者也。如三者皆相失而不相有。则气血不行。魂魄离散而死矣。此言荣气当与卫气和调。荣卫之气。
又当与神志和调者也。)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
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此论经气上下之不调也。经气生 于脏腑。故曰何脏使然。)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