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9-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64页

生气衰于下。不能报息于上耳。肾气衰。
则耳聋。金水之气不足。则嗌干也。)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太阴、手太阴肺经之本脉也。启玄子曰。
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正谓 内侧。内踝后之直上。则少阴脉也。视左右足脉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者。即而取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肾少阴脉。起于足而上循 。挟脐。循腹里上行而入肺。病在经络。
故腹大胫肿。水邪逆于上。则喘咳。生气衰于下。则身重也。太阳之气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 汗出而恶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肾气虚而不能上交于心。故胸中痛。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 合。生气虚于下。故大腹小腹痛也。清厥、冷之轻者。阳气虚。故手足逆冷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膻中者。臣使之官。
代君行令。喜乐出焉。胸中之心气不足。故意不乐也。)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脏腑之经气相通。
故脏病而兼及于腑经也。以上论病生于经脉肌肉。宜治之以针石者。审察其脏腑经络之虚实而取之。)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肝色青。则其气苦急。故宜食甘以缓之。盖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心志喜。喜则气缓。缓则心神懈弛。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以收养心气。)肺色 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肺色白。其气主秋金之降令。而苦上逆。故宜食羊麦杏薤之苦。以收降其肺气。)脾色 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夫脾土之所以灌溉四脏者。主上渗于心肺。下泄于肝肾。如脾苦湿。则不能上渗矣。
土气敦阜。则不能下泄矣。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渗泄为阴。故宜食苦者。取其燥土气以涌渗于上也。宜食咸者。
取其行土气以渗泄于下也。)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肾色黑。则其气喜润。辛能开腠理。致津液。盖从 革作辛。能通母之化原也。)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此言发散涌泄之外。而又有或收或缓或坚或 之性。善 用者随其所利而行之。)毒药攻邪。(启玄子曰。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怯邪养正者也。然攻 邪却病。惟毒乃能。故曰毒药攻邪。再按本草云。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 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为佐使。主治病 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五谷为养。(谓黍稷稻麦菽。以供养五脏之气。)五 果为助。(谓桃李杏枣栗。以助其养。)五畜为益。(谓牛羊犬豕鸡。为补益五脏者也。)五菜为充。(谓葵藿葱韭薤。充实 于脏腑者也。按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 九。盖毒药所以攻邪。谷肉果菜。无使过伤。能补精益气。精气充足。则邪病自除。)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 总结上文。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气五味。宜和合而食之。无使偏胜。以补益精气。如偏食焦苦之气味。则增火化。如偏 食咸腐之物。则增寒化。经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宜气味和合而食之。)此五者。有辛 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五者。谓毒药谷畜菜果也。言此 五者。皆有辛甘之发散。有酸苦咸之涌泄。又有辛散酸收。苦坚咸 。或随四时之宜散宜收。或随五脏之所苦所欲。各 随其所利而行之。此篇论察五脏。以知间甚死生之期。审贵贱。以施针砭药食之别。盖九候之病。由五脏之所生。)
<目录>卷四<篇名>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属性: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此篇承上章。而宣明五气五味五脏五邪。故无问答之辞。而不曰论。
五味所入。(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
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酸入肝。(东方生风。风 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味之酸者。入肝以养肝气。)辛入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故味之辛者。
入肺以养肺气。)苦入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味之苦者。入心以养心气。)咸入肾。(北方生寒。
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故味之咸者。入肾以养肾气。)甘入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故味之甘者。
入脾以养脾气。)是为五入。五气所病。(五脏气逆而为病。)心为噫。(噫、不平之气也。本经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
阴气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上走心为噫。盖此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肺为咳。(阴阳应象大论曰。肺在变 动为咳。)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