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肝气虚而渴暴多饮。以致溢于 皮肤肠胃之外而为饮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 伏兔。下足趺。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饮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
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
其不及。当病足胫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
其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腰者肾之府。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也。其不 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帝曰。诊得 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 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此论诊得脏脉而病在于腑也。病形、病气见于形证也。盖脏腑经络相连。阴阳相应。是以脉见 于脏。而形见于腑也。经曰。诸急为寒。心为阳脏而畏寒。故脉急。心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形见于少腹也。)帝曰。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此论诊得腑脉而病在于脏也。经曰。脾气实则腹胀。不足则为溏 泄。盖脾与胃以膜相运耳。胃为阳。脾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脉见于胃。而病见于脾也。此皆阴阳表里。上 下雌雄。相输应也。以上答帝问知病之所在奈何。子晋问曰。脏腑相通。只心脾耶。曰。此盖举二脏以俟人之类推耳。)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此复问知病之变奈何也。变者。言病已成而又变为别病。)岐伯曰。风成为寒热。(风者。善行 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此风病已成。而变为寒热也。)瘅成为消中。(瘅、湿热病也。湿热已成。则中 土受伤。久则津液不生。变成中消之证。)厥成为巅疾。(厥者。气上逆而手足厥冷也。气惟上逆。则变为巅顶之病。方 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久风为飧泄。(风乃木邪。久则内干脾土而成飧泄矣。故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脉风成为厉。(厉者。麻癜恶疠之疾。风乃阳热之邪。血乃阴湿之液。湿热生虫。是以风入于脉。久则变为 虫癞之疠疡。)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言病之变化。不可胜数。举此数者。以类推之。)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 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此复言四时风寒之邪。变为痈肿挛痛之热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 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以胜治之者。以五行气味之胜。治之而愈也。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如东方生风。风生 木。木生酸。辛胜酸之类。)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有故病而因伤五脏之色 脉。复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变。故帝有此问。而伯嘉其详悉焉。)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 也。(征、验也。病久则色脉伤。脉小而色不夺。故知其为新病。)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此言病者。由五 脏而见于脉。由五脉而见于色。至于色脉之败伤。又由色而脉。脉而脏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血气俱 伤。故为久病。)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暴至之病。自外而内。色脉之伤。从内而外。故有病而色脉俱不夺 者。知其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脏之气发作而后见于色脉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 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此言毁伤形身之暴病。而即见于色脉也。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此言毁伤筋骨。故肝与肾脉并至。而其色苍赤。不见血者。
谓筋骨伤而血不伤也。如已见血而血伤。则又若中水伤心。而心脉亦并至矣。盖言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毁 伤筋骨而即见肝肾之脉。又非见肝肾之脉。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肾也。此篇首论诊脉之要。极精极微。有病在五脏而外见 五色五脉者。有诊得脏腑。外内出入。交相贯通。故善诊者。揆阴度阳。持雌守雄。审察外内。明于始终。诊道始备。
斯为上工。)尺内两旁则季胁也。(此审别形身脏腑外内之法也。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 之下杪也。此节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关部之两旁。即形身之 两胁。寸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欲后学之引伸也。此答帝问。乍在内。乍在外。奈何。杨元如曰。此 节照应推而内之。外而不内。后内以候膈。内以候胸中。照应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以 候肾。以左右两尺而候两肾也。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 以候肾。尺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