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此加临之六气。而有太过不 及之正味也。六气营运。无有定位。如宾客之外至。故曰客。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如气来不及。宜补之以辛。气 来有余。宜泻之酸。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主气有余。则气行于外。客气太过。则气乘 于内。故当兼用五脏所欲之味以调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咸当作酸。脏气法时论曰。心苦 缓。急食酸以收之。按论主气。先言泻而后言补。论客气。先曰补而后曰泻。盖补泻之道。有宜补而不宜泻者。有宜泻 而不宜补者。有宜先补而后泻者。有宜先泻而后补者。有宜补泻之兼用者。神而明之。在乎其人。)太阴之客。以甘补之。
以苦泻之。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 之。(脏气法 时论曰。心欲 。急食咸以 之。盖少阳乃心主之包络也。)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脏气法时论 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脏气法时论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夫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盖气充肌腠。津随 气行。辛味入胃。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故主润。)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此 言阴阳之有太少。则气有盛衰。而治有轻重矣。阴阳之中。有太阳少阳。有太阴少阴。则气有多少异用也。王子律曰。
三阴三阳。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气血皆多者。是以用药之有异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 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 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夫阳明主阳 盛之气。故多气而多血。)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前论曰。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 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 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夫厥阴主于阴尽。而一阳始蒙。气之微者也。故为阴中之少阳而少气。)帝 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 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气有高下者。有天地人之九候也。远近者。浅深上下也。中外者。表里也。轻重者。大小其服也。
盖适其至病之所在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大要者。数之大要也。夫数之始于一而成于三。圆之象也。以二偶而成六。方之象也。地数二。木数三。甲 己合而土气化也。君二臣六。乾坤位而八卦成也。少则二之。阴数之始也。多则九之。阳数之终也。夫阴阳之道。始于 一而终于九者。此洛书之数也。禹疏九畴而洪水准。箕子陈洪范而彝伦攸叙。盖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 之大经大法。本经八十一篇。统论天地人三才之道。皆有自然之数。故曰大要。玉师曰。数之可千可万。总不出乎奇偶。)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奇偶者。天地之数也。近者。谓病之在上而近。故宜用奇方以治之。天气之在上也。远者。谓病 之在下而远。故宜用偶数以治之。地气之在下也。汗乃阴液。故宜用偶而不以奇。盖直从下而使之上。犹地气升而后能 为云为雨也。下者。宜用奇而不以偶。盖从上而使之下。从天气之下降也。补者。补正气之不足。治者。治邪气之有余。
在上者宜缓方。在下者宜急方。急则用气味之浓者。缓则用气味之薄者。盖浓则沉重而易下。薄则轻清而上浮。奇偶缓 急。各适其上下远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 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此复申明气味之由中而上下 也。病所远者。谓病之在上在下。而远于中胃者也。中道气味之者。谓气味之从中道而行于上下也。故当以药食并用而 制度之。如病之在上而远于中者。当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而远于中者。当先药而后食。以食之先后。而使药味之过于上 下也。是故上下之病。近于中道而用奇方偶方者。制小其服。病远于中而用奇方偶方者。宜制大其服。大服小服者。谓 分两之轻重也。大则宜于数少而分两多。盖气味专而能远也。小则宜于数多而分两少。盖气分则力薄而不能远达矣。此 平上中下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