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9-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68页

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天数者。以一岁 之日数。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气。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终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 气共计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气。应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 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 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 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始于甲子岁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终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
计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十五刻。所谓六气之二。以应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 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 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始于前二岁。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终之气。终于一千九 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谓三岁之六气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 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二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 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 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而已。周而复始。(丁卯岁。初之气。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 五刻。终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计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积盈百刻 而成一日也。每年计朔虚六日。气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岁中之气盈朔虚。共积余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岁一闰。五 岁再闰。十有九岁七闰。而除三日之有奇也。)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行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 一刻。所谓一纪也。(上节论六气之纪步。此复论一岁之气。以应周天之数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绕 地一周而过一度。每岁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是日行一岁一周天。而复行于再周也。四岁共积盈百刻而为一纪。)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此言天数之与地支会同。是以 四岁而为一纪。寅午戌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卯未亥岁。皆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辰申子 岁。皆主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巳酉丑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数始二十六刻。四会而地支巳周。终而复始。)帝曰。
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用者。阴阳升降之为用也。本者。天以风寒暑 湿燥火之六气为本。位者。三阴三阳之步位也。气交者。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出入之相交也。)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此之谓也。(分叶问。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枢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 中。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帝曰。何谓国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
国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此申明天地阴阳之气交 也。夫岁半之前。天气主之。而司天之初气。又始于地之左。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在泉之初气。又始于天之右。是 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气之内。又有国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厘。地主初气。天主中气。是一气 之中。而又有天地阴阳之交会。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张玉师曰。司天在泉之气。皆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 之中气。故曰。初者地气也。又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而地中有天。在泉之气。始于司天之右。而天中有地。皆气交 之妙用。)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主降。然 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气。从地之升。地气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气。从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气流于地。
地气腾于天。高天下地之气。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变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