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9-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19页

沉。皆为疝。(大则为虚。急则为寒。
沉为在下在里。故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气上搏于心。故心脉搏而滑 急也。肺脉当浮而反沉搏。是肺气逆聚于内而为肺疝矣。)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此言疝瘕之病。病三阴三阳之气 而见于脉也。子繇曰。瘕者假也。假物而成有形。疝字从山。有艮止高起之象。故病在三阳之气者为瘕。三阴之气者 为疝。玉师曰。瘕在肠胃之外。故三阳急。疝病五脏之气。故三阴急。)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二阴、少阴 也。痫厥者。昏迷仆扑。卒不知人。此水气乘心。是以二阴脉急。二阳、阳明也。阳明者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
故发惊也。)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肠 、下痢也。着至教论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 如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此三阳并至。干薄脏阴。乃奇恒之下痢。与 外受六淫之邪。迫于经络。而为下利脓血者不同。故病见于脏脉。而各有死生之分。脾为阴脏。位居中央。受三阳阳盛 之气。迫而上行。则其脉外鼓。搏而下沉。则为肠 下痢。盖言阳气上下之无常也。脾为阴中之至阴。故虽受阳热之气。
其病久而自已。玉师曰。疝瘕肠 。皆病在三阴三阳之气分。首节论阳热之气伤脾藏之津液而为肠 。次论阳热之气伤 肝肾心藏之血而为肠 下血。后论三阳之气甚而三阴之气伤者死。)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经云、缓者多热。小者血 气皆少。此阳热之气。干薄脏阴。致肝藏之血气下泄而虚。故其脉小缓也。肝主藏血。故虽受阳邪。尚为易治。)肾脉小 搏沉。为肠 下血。(肠 下血者。或下痢赤色。或下血也。肾主藏精。为精血之原。阳热之气。下薄于肾。故为肠 下 血。阴血伤。故脉小。热邪干肾。故沉而搏也。)血温身热者死。(夫阴阳相和则生。偏害则死。三阳为阳。三阴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三阳之热。薄于阴血。血受热伤。故血温也。身热者。三阳盛而三阴之气绝也。)心肝 。亦下血。二 脏同病者。可治。(此承上文而言。阴血盛者。虽受阳薄。尚为可治。盖重阴血以待阳也。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 心肝二脏。受阳盛之气。而为肠 者。亦下血。如二脏同病。则阴血盛而可以对待阳邪。故尚为可治之证。)其脉沉小涩 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上节分血气为阴阳。此复以三阴三阳之气论阴阳也。脉小沉滞者。三阴之气。为阳 薄所伤也。其身热者。阳盛而阴绝也。七日死者。六脏之阴气终也。按此系奇恒之病。缘于阴阳不和。非关外淫之气。
医者大宜体析。如因表邪而发热者。其脉必浮。或见滑大。初起之时。必骨痛头疼。或恶寒喘急。表证始盛。里证尚微。
盖先表而后入于里也。此系三阳之气。直并于阴。阴气受伤。是以脉小沉涩。一起之时。里证即急。或噤口腹痛。或下 重痢甚。或发惊昏沉。或嗌干喉塞。身虽热而热微。外证轻而里急。此三阳之气。疾起如风。至如 砺。当急用抑阳养 阴之药以救援。若见身有微热。而用表散之轻剂。因脉小涩。而用和调之缓方。三日之后。即成不救矣。存德好生之士。
当合参诸经。细心体认。幸勿以人命为轻忽也。张兆璜曰。危险之证。当用瞑眩之药以急救。若用平和汤而愈者。原 不死之病也。服平和汤而后成不救者。医之罪也。张应略曰。当汗而急汗之。正所以养阳也。当急下而大下之。正所 以养阴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此言荣卫血气虚逆。而成偏枯 也。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是故荣卫调。
则筋骨强健。肌肉致密。如血气虚逆。则皮肤筋骨。失其荣养。而成偏枯之患矣。荣卫之气。由阳明之所生。血脉乃心 脏之所主。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涩。灵枢经曰。涩为少气。伤寒论曰。涩则无血。是血气虚于 内矣。推而外之。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前连 于胸。旁连于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盖营卫血气。皆从此内膈而外达于形身。营卫不足。则膈气虚矣。膈气虚。是以 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证。故名曰膈偏枯也。夫心主血脉之气。小则血气皆少。坚急为寒。心气虚寒。则血脉 不行。筋骨无所荣养。而亦成膈外之偏枯。夫邪之偏中于身。及风之伤人而成偏枯者。乃外受之邪。当主半身不遂。此 由在内所生之血气虚逆。故主于膈偏枯。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男子发左。女子发右。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男子血气从左而转。女子气血从右而旋。是以男子之病发于左。而女子之病发于右也。)不喑 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夫营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
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偏枯而主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