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有故病而因伤五脏之色
脉。复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变。故帝有此问。而伯嘉其详悉焉。)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
也。(征、验也。病久则色脉伤。脉小而色不夺。故知其为新病。)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此言病者。由五
脏而见于脉。由五脉而见于色。至于色脉之败伤。又由色而脉。脉而脏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血气俱
伤。故为久病。)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暴至之病。自外而内。色脉之伤。从内而外。故有病而色脉俱不夺
者。知其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脏之气发作而后见于色脉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
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此言毁伤形身之暴病。而即见于色脉也。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此言毁伤筋骨。故肝与肾脉并至。而其色苍赤。不见血者。
谓筋骨伤而血不伤也。如已见血而血伤。则又若中水伤心。而心脉亦并至矣。盖言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毁
伤筋骨而即见肝肾之脉。又非见肝肾之脉。而期病之必生于肝肾也。此篇首论诊脉之要。极精极微。有病在五脏而外见
五色五脉者。有诊得脏腑。外内出入。交相贯通。故善诊者。揆阴度阳。持雌守雄。审察外内。明于始终。诊道始备。
斯为上工。)尺内两旁则季胁也。(此审别形身脏腑外内之法也。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
之下杪也。此节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兼候形身之上下四旁。是关部之两旁。即形身之
两胁。寸部之两旁。即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欲后学之引伸也。此答帝问。乍在内。乍在外。奈何。杨元如曰。此
节照应推而内之。外而不内。后内以候膈。内以候胸中。照应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以
候肾。以左右两尺而候两肾也。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
以候肾。尺之两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所谓外内者。脉体本圆。用指向外以候内。向内以候外。候脉之两
侧也。平按以候中。乃五脏之本位也。夫五脏之气。行于脉中。出于脉外。如脉气之向内数急。则在内之皮肤亦急。脉
气之向外数急。则在外之皮肤亦急。故所谓季胁者。即肾气之出于季胁也。而以尺部向外之两旁以候之。所谓腹中者。
即两肾之中也。故以尺部之向里以候之。即如胸中膻中者。肺脏与中气相通。膻中乃心主之相位。杨元如曰。所谓外
者。乃六脉之本位。盖脉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为外。而偏于里者为内也。上节内字。训作部字。此之里字。即是内字。)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心肝居左。故左以候肝。膈者。胸胁内之膈
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杨元如曰。膈者。谓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郭也。莫子晋
曰。胸中在上。腹中在下。膈居中央。故分寸关尺。内以候之右。附上以候脾胃。则肺与大肠心与小肠不言而可知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肝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
张兆璜曰。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以土居中央。故以关内候脾。莫子晋问曰。六腑只候胃。而别腑何以候之。
曰。五脏之血气。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
于胃。而余腑多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会心
者自明也。莫仲超曰。诊候之法。各有不同。如此篇之法。以左右之前后两旁上下。以候形身之外内上下者也。如三
部九候之法。以脉之上中下。而候形身脏腑之上中下也。有以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浮为在腑。沉为在脏。盖以脏腑之
经气相举按轻重。而候五脏之气者也。诊法不同。各具其理。善诊者俱宜明了于心中。随机应变于指下。)上附上。右外
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右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心肺居上为阳。故以两寸候气。胸中者。宗气之所居也。
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外、左寸口也。膻
中者。臣使之官。心主之相位也。张兆璜问曰。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抑脏体之偏与。曰。天
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乙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
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