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8-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第9页

也即黄钟之管音高故曰太窒也候甲子之气应者上应镇星大而明也 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 甲虽临子未得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 年虽甲子司天尚化风冷厥阴犹复布正于天也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或名司地即数高者 去岁少阳以作右间 癸亥司地少阳退位以作地下之右间气者也 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故曰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癸与巳相对故天地不合德即以不合甲也 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 谓少阴见厥阴退位而少阴立至故金欲复而火至故复有少也 如此则甲巳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于卯 甲子至丁卯四年至 早至丙寅 甲子至丙寅三年至 土疫至也 至于四维时也 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阴主甲子年司天迁正应时也 即下巳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巳下有合也 即甲与戊相对子与寅配位也 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 即胜之小而或不复后三年化疠名曰土疠其状如土疫者本是自天来疠从地至 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 虽丙得寅犹未迁正而作司天 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 或作在泉 去岁太阳以作右间 乙丑司地庚辰以退位而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故地不奉天化也 也 阳复不同也 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 丙寅至己巳四年 早至戊辰 丙寅至戊辰三年 甚即速微即徐 徐至己巳 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至而作司天应时迁正 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 即丙与庚相对辰与寅相配位也即水运非太过也 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 丙寅至也即无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水疠其状如水疫 一名寒疫 治法如前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巳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 虽庚临辰未迁正 阳明犹尚治天地以迁正太阴司地 即是在泉 云岁少阴以作右间 巳卯年地甲子以退少阴作右间也 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 天地非时行不节之令即三年始成大疫行天下也 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 疫至之年又遇失守其灾大也不见五福及其太乙且恶死人太半也如却会合德者灾小尔如见五福与其太一者其灾且小善 灭其半也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太阳主庚辰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申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 即甲庚相对辰午相配此名失守非配太过 即下乙未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 太阴至未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金疠其状如金疫也 金疫又名杀疫金疠又名杀疠 虽壬临午犹未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地己迁正阳明在泉 丁酉治也 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 壬午年丁酉迁正辛巳年丙申退位也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即阳明当上奉少阴不与厥阴奉合也故 丁酉与辛巳不相合德也 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HT 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气即三年始成大疫 甚即速微即徐 速即首尾二年徐即后三年作 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 少阴壬至午年司天应时而迁正得位者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 即壬丙相对午申相配此失守非合德见非太过也 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 阳明如至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法治如前 可大吐而治之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 虽戊临申犹未迁正也 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 癸亥治地 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厥阴当上奉少阳故不与太阴奉合故丁未与癸亥不相合 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征不应 非戊癸相合也故火运不应其夷则未应其征也下管癸亥少征应之即下见癸亥主司地故同声之不相应即上下天地不相合 德故不相应也 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主戊申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 即壬戊相对申戌相配此失守非合德又非太过 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 厥阴至即无复 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以上五失守变五疫下五失守变五疠也即上刚柔二干共主运有失支不守之者以此五法即诸阳年也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致死也岐伯曰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其不足之脏与天气同声虚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大惊汗出于心即心中精脉减少故神失守心也 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先有劳神之病又遇少阴天数不及也又更惊而夺精此三会而神明失守也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