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85-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71页

本脏而应于心也。四脏皆然。故无真心痛之死证。
心痛当九节次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此总结五种心痛。因脏气之上乘而为痛也。次者。俞穴之旁也。九节次之者。肝俞次旁之魂门也。
肝藏之魂。心藏之神。相随而往来出入。故取之魂门以通心气。按已而刺。出针而复按之。导引气 之疏通。故心痛立已。九节之上。乃膈俞旁之膈关。下乃胆俞次之阳纲。心气从内膈而通于外。故 不已。当求之上。以通心神。求之下。以舒魂气。得之者。得其气也。金匮玉函曰。经络受邪。入 脏腑为内所因。前章之厥心痛。乃五脏之血脉相乘。故有真心痛之死证。此因气而痛。故按摩导引。
可立已也。前章刺血脉。曰昆仑然谷。鱼际太渊。此取脏气。曰太阴厥阴。少阴少阳。沈亮宸曰。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如逆伤心气者环死。故取之魂门以通心气。不得已而求之膈关也。余伯荣 曰。前章之厥心痛。论经脉相乘。而有兼乎气者。此厥气为痛。而有及于经者。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叶坎)
。面也。 痛者。邪伤阳明之气也。阳明之脉。曲折于口鼻颐颊之间。故取阳明曲周动脉。
见血立已。此气分之邪。随血而解。如不已。按人迎于头立已。前三句论经气之相通。所谓中于面 则下阳明是也。后二句。论阳明之气。上冲于头而走空窍。出 。循牙车而下合于阳明之经。并下 人迎。言如不从曲折之络脉而解。导之入于人迎而下行。其痛可立已也。盖阳明居中土。为万物之 所归。邪入于经。则从肠胃而出矣。余伯荣曰。如寒伤太阳。剧者必衄。衄乃解。此皆气分之邪。
可随血而愈。莫云从曰。按人迎于经。乃启下文之意。言阳 明之气。上行于头。从牙车而下合于人迎。循膺胸而下出于腹气之街者也。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气逆上者。气逆于上而不下行也。膺胸间乃足阳明经脉之所循。刺之使在上之逆气。而下通于 经也。此言阳明之气。从人迎而下循于膺。从膺以下胸。从胸而下脐也。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此承上文而言阳明之气。循经而下行也。足阳明之脉。从膺胸而下挟脐。入气街中。腹痛者。
阳明之经厥也。故当刺脐左右之动脉。不已。刺气街。按之立已。夫腹气有街。与冲脉于脐左右之 动脉间。刺气街而按之者。使经脉之逆气。从气街而出于肤表也。此论阳明之气。上冲于头而走空 窍。出 。循牙车而下合阳明之经。并下人迎。循膺胸而下出于脐之气街。是阳明之气。出入于经 脉之外内。环转无端。少有留滞。则为痛为逆矣。沈亮宸曰。阳明之气。从外迎而直下于足跗。
通贯于十二经脉。故上之人迎。与下之冲阳。其动也若一。气街者。气之径路也。盖络绝不通。然 后从别径而出。非竟出于气街也。故先刺挟脐左右之动脉。不已。而后取之气街。
痿厥。为四末束 。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音闷)
此复论阳明之气。不能分布于四末。而为痿厥也。痿者。手足委弃而不为我所用。厥者。手足 清冷也。夫阳明为阖。气不通则阖折。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阳受气于四末。阳明之气不 行。故手足逆冷也。阳明 居中土。为水谷之海。海之所以行云气者。天下也。是以上文论阳明之气。不能升降于上下。此论 不得分布于四方。朱永年曰。 、闷也。为四末束 者。束缚其手足。使满闷而疾解之。导其气之 通达也。夫按之束之。皆导引之法。犹尺蠖之欲伸而先屈也。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昼以 前为阳。昼以后为阴。日二者。使上下阴阳之气。表章而交通也。不仁者。荣血不行也。十日者。
阴数之周也。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岁作哕嚏音啻)
哕、呃逆也。言其发声。如车銮之声而有输序。故名曰哕。此阳明所受之谷气。欲从肺而转达 于肤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故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气。肺气疏通。则 谷气得以转输而呃逆止矣。无息。鼻息不通也。疾迎引之。连取其嚏也。夫谷入于胃。散精于心肝。
大惊则肝心之气分散。胃之逆气。亦可从之而外达也。按、胃络上通于心。肝脏之脉挟胃。此言阳 明之气。从肺气而出于气分。亦可从肝心而出于血分也。此章论杂病之因。有因于气者。有厥在经 脉者。有经气之并逆者。首论太阳而末结阳明。盖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明乃血气之生原。故行于上下 四旁。气分血分。夫人之百病。不越外内二因。外内之病。皆能令血气厥逆。是以凡病多本于郁逆。
学人以数篇厥逆之因证。细心参求。为治之要。思过半矣。张介宾曰。岁、当作哕。
<目录>卷三<篇名>周痹第二十七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问此痛在血脉 之中耶。将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