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 大络也。传舍于经者。传舍于胃腑之经隧。足阳明之脉病。故惕然而喜惊也。输者。转输血气之经脉。
即脏腑之经隧也。脏腑之大络。左右上下。并经而出。布于四末。故邪留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之肢 节痛也。腰脊乃强者。脏腑之大络。通于督络之长强也。伏冲者。伏行腹内之冲脉。冲脉者。起于胞中。
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于皮肤。充肤热肉。濡养筋骨。邪留于内。则血气不能充溢于形身。故体重身痛也。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多热则溏出糜。糜者。谷之不化 者也。募原者。肠胃外之膏膜。留着于脉者。募原间之脉络也。稽留其间而不去。则止于此而成积矣。
孙脉络脉者。募原中之小络。经脉者。胃腑之大经也。输脉者。脏腑之大络。转输水谷之血气者也。伏冲者。
伏行于腹之冲脉。募原者。肠胃之脂膜也。膂筋者。附于脊膂之筋。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此数 者。在于肠胃之前后左右。邪随着而为积。邪之淫溢。不可胜数也。徐振公曰。邪伤气。则邪从 经脉而内干脏腑。盖三阴三阳之气。生于脏腑。从经脉而出于肤表。故邪亦从经脉而内干于脏腑也。
邪伤形。则从别络而入于肠胃之外。盖形中之血气。出于胃腑水谷之精。渗出于胃外之孙脉络脉。溢于 胃之大络。转注于脏腑之经隧。外出于孙络皮肤。所以充肤热肉。渗皮毛濡筋骨者也。是以形中之邪。
亦从外之孙络。传于内之孙络。留于肠胃之外而成积。故下文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 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盖外内孙络之相通。是以外内之相应也。倪仲 宣曰。古来论完谷不化。有言因于寒者。有言因于热者。今本经以多热则溏出糜。是因于热矣。盖火 能速物而出。故不及化。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
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 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
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 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 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此承上文申明留着而成积者。各有形证也。孙络者。肠胃募原间之小络。盖胃腑所出之血气。
渗出于胃外之小络。而转注于大络。从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其着于内之孙络而成积者。其积往 来上下。其臂手孙络之居于外也。浮而缓。不能拘束其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于肠胃之间。胃腑 之水津。渗注于外。则濯濯有声。盖留滞于孙络。而不能注于大络也。阳明之经。乃胃之大络。故 挟脐而居。饱则水谷之津注于外。故大。饥则津血少。故小也。缓筋者。经于腹内之筋。故有似 乎阳明之积。饱则胀。故痛。饥则止而安也。募原者。肠胃之膏膜。饱则津液渗润于外。故安。
饥则干燥。故痛也。伏冲之脉。挟于脐间。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者。冲脉之血气充于外也 。冲脉下循阴股。出于胫气之街。其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者。因积而成热也。膂筋者。附于胁 膂之内。在肠之后。故饥则积见。饱则不见。而按之不得也。输之脉者。转输津液之脉。脏腑之大 络也。胃腑水谷之精。从胃之大络。而注于脏腑之大络。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皮肤。故积着于输 之脉。则脉道闭塞不通。津液不下。而皮毛之孔窍干塞也。此邪气之从外而内。从上而下。以成其 积也。徐振公曰。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者。谓无力也。胗孙络之浮缓者。胗尺肤也。盖脉之急者。
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胃腑所出之气血。从阳明之五里而出于尺肤。是以胗孙络 之浮缓。则知其无力而不能拘积也。倪仲宣曰。寸关尺三部。以候脏腑经脉之气。人迎气口。以 候在外之气。尺肤以候内在之气。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此承上启下之文。风雨者。在天之邪而伤上。清湿者。在地之邪而伤下。在天曰生。在地曰成。
故积之始生。得寒而生。清湿之邪。厥逆于下而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 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 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 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